唐由之教授谈中医人才培养
唐老很忙,约了几次终未成行,最后在他两次出差的空隙找了点时间。机会难得,采访前记者作足了预备功课。
这是位中西医眼科大家。他曾成功地为毛泽东主席、柬埔寨亲王、印度尼西亚总统医治眼病,主席还因此赠诗:“岂有豪情似旧时,花开花落两由之”;他开创了从睫状体平坦部做内眼手术的途径,成功发明“白内障针拨套出术”;作为中国中医眼科的学术带头人,多年来奔走呼吁,终于建成我国第一所现代化的中医眼科医院,现退任名誉院长。
这位“名誉院长”可不像名誉上那么轻松。唐老办公室里,不时有人前来请示工作,很多事项还需他亲自处理,事情繁杂,但他总是不急不躁,温文尔雅。唐老身材高大,声音和缓富有磁性,思维清晰活跃,年近八旬却潇洒气度依旧。
中医师从初中开始培养
唐老主张除当前培养模式之外,还应建立这样一种中医师培养模式:从初中开始接触中医内容,背诵伤寒论》这些课目是后来在秦伯未老先生的教导下学习的。”
唐老说,现在师带徒和传统的师带徒有所不同,虽然方式还是跟师看病抄方,但以前的徒弟是从零开始,而现在的徒弟很多都是副主任医师,学生起点高了,要求也提高了。从中医院校毕业后,临床工作几年再跟师学习经验,这样院校教育和师带徒相结合,是更高层次的人才培养,而且有师徒相互学习、教学相长的优点。
医疗、教学都是科研
创办眼科医院之初,有人问办院思想是什么,唐老说,别的医院是“医教研”或是“医研教”,我是“研医教”,科研在先。临床带徒也是科研活动,病人就是科研的对象,要用科研的角度去分析、诊断、治疗,这既是医,也是教。科研的概念比较广,临床、教学都是科研。科研有了新的突破,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再把新的科研发现的过程、思路、方法结合到讲课中去,授课不再是“以经讲经”,有了新的内容,学生更有兴趣听讲,对中医也更有信心。
早在大学时期,唐老就与同学组成研究小组,探讨金针拨障术的奥秘,工作后开始正式进行临床研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我认为什么东西都要创新,尤其中医药,你要特别动脑筋。不能来了病人就常规处理,不多思考,这是‘任务观点’,是不够的。临床要研究,病历要总结,即使一般感冒,要仔细辨证风寒还是风热,再想想寒里有没有挟热,争取病人来一个治好一个。”
唐老说,一个人的日常生活都是科研,遇到问题想办法怎样去解决,想办法就是科研,思考是科研的内涵和形式。生活、医疗都是科研,只有科研才能创新,才能推动事物发展,在这里边关键要用心。牛顿看到树上苹果落地,想到了地心引力,我们却不曾想到,差别就在用心不用心。用心不用心,这就是科研问题。B21
人物档案
1926年生于浙江杭州,1942年受业于上海中医眼科名家陆南山教授,5年学成后回杭州自设诊所,1952年考入北京医学院医疗系,1957年毕业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从事眼科的研究、临床、教学和科技管理工作至今。
全国人大第五、六、七、八届代表。现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名誉院长,研究员、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中医研究院眼科医院名誉院长、北京中医药大学名誉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香港理工大学视光学系名誉教授。为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中华中医学会和中国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国际中医药学会眼科学会主任委员,并任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名誉主编。
学术思想与成果
首先提出以睫状体平坦部作为内眼手术的切口部位,比国外开展此类手术先行了16年。与此切口相关的白内障针拨术的研究,解决了过去容易引起并发症的问题,并因此获得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个人奖状。有关白内障针拨术的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由于唐由之教授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眼科方面所作的贡献,1984年他被国家人事部授予“中青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证书,1986年国家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文明先进工作者”的荣誉称号,1988年世界文化理事会授予他“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状”,1990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获朝鲜一级友谊勋章,1996年获香港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998年获中国广州仲景中医药奖励基金会杰出成果奖,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中西医结合贡献奖”等。
人生感悟
有心之人,看无字之书也练达;无心之人,读有字之书也茫然。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 中医药对传染病的认识及防治
- 经络气的本质——磁路与磁流
- 中医走向衰落之根本原因及中医发展战略
- 真假寒热之辨
- 中医药治疗肿瘤理论与实践
- 中医药抑瘤应重视四大治法
- 中医药遗产必须有效保护
- 刘渡舟谈《伤寒论》与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