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抑瘤应重视四大治法

  作者简介

  黄金昶 男,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常委、肿瘤分会委员、新型给药系统协作组委员。

  一九九八年获得中西医结合肿瘤学博士学位。硕士师从于著名伤寒专家聂惠民教授,从事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研究;博士师从于著名肿瘤专家张代钊教授,从事肺癌中西医防治研究。擅长中医药抑瘤,提出中医药消瘤应重视“温阳”、“破血”、“通利二便”、“以毒攻毒”四大治法。在肺癌、乳腺癌、胃肠道癌、肝癌、肾癌、骨肿瘤、淋巴转移瘤、肉瘤等病的治疗方面疗效显著,并独辟蹊径在放射性肺炎、恶习性胸腹水、门静脉癌栓等疑难并发症方面取得很好疗效,对肉瘤、门静脉癌栓的治疗有独特见解,在提高中晚期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等方面取得较大成绩。 B09

  中医药在防治放化疗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方面取得显著成绩,大多数医务工作者认为中药强于“扶正”,化疗药物强于“祛瘤”,对中医药抑瘤信心不足。然而临床上许多患者不能或不愿接受手术、放化疗,或其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如此任由恶魔缠噬患者,是为医者目不忍睹之事。个人体会,中医药抑瘤作用不强是因为中医多采用扶正培本、清热解毒、软坚散结等治法,此对术后无瘤者尚能应付,如将之用于带瘤者则力显不足。若在辨证基础上,重视应用“以毒攻毒”、“温阳”、“破瘀”、“通利二便”药物,常使瘤体稳定乃至消失。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医者对上述四法认识不够,临床综合应用者甚少,故本人从理论基础、应用指征、注意事项等方面加以阐述。

  一、四大治法的理论基础、应用指征、注意事项

  (一)“以毒攻毒”治法

  1. 理论基础:肿瘤之毒是癌毒,而非为热毒、寒毒、疫疠等“毒邪”,与一般的气、血、痰、食、瘀等病理产物不同,故按一般气、血、痰、瘀等治疗,效果并不满意。因为癌毒是肿瘤发生发展的内在因素,只有体内气、血、痰、食等凝结,癌毒才会发病。癌毒就是目前中医肿瘤界普遍认为肿瘤发病因素中的“毒邪为患”之毒,其临床表现为:如吐出的食管内脱落癌组织,阴道排出的脱落的子宫内膜癌组织及赤白相兼腥臭的分泌物等。

  癌毒的产生有先天的因素,也有后天调养不慎的原因,各种原因使五脏蓄毒不流癌毒就产生了。只有体内有癌毒,复加上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因素的诱发,才有可能患癌。

  治疗癌毒,除有华佗的"刳破腹背,抽割积聚"的手术疗法外,主要有"以毒攻毒"的治法。

  2. 药物:常用药物有斑蝥、蟾蜍、砒石、狼毒、钩吻、喜树、壁虎、白花蛇、枳实、厚朴,余者宜缓攻,攻下药物宜伤脾阳,可配服附子理中丸。

  (3)攻邪务净,不留隐患。

  必须指出的是在这里强调的四大治法,并不否认其它治法,若临床在辨证基础上佐加“以毒攻毒”、“温阳”、“破瘀”、“通利二便”中药,每能事半功倍。此外“以毒攻毒”、“破瘀”、“通利二便”宜伤正气,应及时调整中西药物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二、取效时临床及影象学表现

  1. 瘤体稳定、缩小乃至消失,或瘤体钙化。

  2. 瘤体部分液化、全部液化之后吸收。

  取效时瘤体液化为自瘤体周围液化,而非瘤体中心液化,瘤体周围是一完整的包膜。此时若B超检查瘤体较治疗前略增加,是为B超压迫瘤体波动所至,不必惊慌,继续治疗。

  3. 排出坏死组织。

  或从口中或从阴道、尿道、肛门等孔窍排除恶性退变坏死组织,一般排出后病情好转。

  4. 便下黑血。

  治疗时便下黑血,不凝固,不溶于水,若大便潜血阴性,精神体力同前,医患不必紧张,此为取效的表现,一般便黑血前后诸症会迅速减轻。此症临床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