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思考
中药复方既包括千百年来临床证实疗效确切的古方(经典方),也包括目前临床常用的新复方(经验方)。伴随着中医学的肇始、成长和发展,中药复方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成为当今中医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一个好的中药复方,绝不是简单的药物堆砌,它不仅包含着中医学独特的医理和思辨,其药物的选择还蕴涵着一定的配伍规律。在科技飞速发展、学科交叉日益突出、信息渗透力度不断加大的今天,中药复方研究向其他许多应用学科的研究一样,需要继承传统,挖掘内涵,融会新知识,求得更好的发展。本文拟就中药复方研究中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和粗浅认识。 1 关于复方与中医理论及人文科学研究 西方17世纪以前的传统科学,是以结构论为基础、以公理论为特征的,不同于重分析和实证的西方现代科学体系的架构。中国的传统科学则以生成论为基础,以模型论为特征。受中国文化传统思维模式的影响,中医学以“气”为核心概念,概括和描述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以阴阳五行作为建构人体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体系的基本模型。虽然在生物分析方面中医学没有达到现代医学的量化水平,但它从社会、文化、生理、心理等方面多角度描述生命规律、在对这些方面的整体认识和动态把握上是胜过现代医学的。 药与医是密不可分的,有什么样的医就有什么样的药。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防治疾病的药物,复方是按中医理论和组方规则制成的方剂,与在西医防治疾病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西药和西药复方处方有着不同的药学和治疗学原理。中药复方的“方理”,是阐释方剂的关键,它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而对药物的合理选择和取舍,体现了性味归经、君臣佐使等配伍原则。无论对经典复方还是现代经验复方的研究,或对老中医临床经验的继承性研究,都应着力在与基本理论的结合上寻找突破点,这应是复方基础与临床研究的科学意义和优势所在。同时,中医学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强调脏腑、气血、阴阳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动态变化。中药复方在配伍上的灵活变化会引起药物成分的变化,从而影响临床疗效,这也说明复方研究不能脱离中医学基本理论的指导。 从相对简单的单味中药到由二味药组成的最简单的复方,不仅是药物的叠加,而且出现了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由多味中药组成的较大的中药复方,构成了一个充满了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系统。复方之“复”,既说明药味数量增多,也表明药物间的配伍关系更为复杂。人体本身也存在着一个由诸生理、病理因子构成的复杂的对外开放的系统。从系统科学的观点来看,如果说自然界乃至宇宙是一个巨系统,那么由植、动物药为主组成的复方,与人体有机体之间,不可能真正割裂开来,这也使中药复方对阴阳失调的有机体进行调整成为可能。 近年来,采用药理实验和化学分析方法研究中药复方已取得许多成果,但大多是用现代医学的一些指标(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和整体等各层次)来解释复方的疗效或机制。虽重视了探讨已知的一些疾病病理生理改变和药物防治机制,却忽视了探索疾病未知的病理生理和防治机制。在这个意义上讲,使证候-理法-复方-疗效四者有机结合,更好升华和发展中医理论,是时代赋予中医界乃至中国科技界的神圣使命。 2 关于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研究 现代化学药物的问世大多走过了从分析到合成的路子,在这一过程中重视对药物化学成分和单体结构的研究。复方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化学药物整体,中药化学成分,多糖、多肽、蛋白质等大分子物质及其与小分子物质的相互作用是复方发挥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多年实践表明,对中药及复方的研究也注意寻找其有效成分,这种研究无疑丰富了中药药理学和中药药动学研究的新方法。尊重前人但不厚古薄今,随着研究成果不断问世已经反复验证,对前人的理论进行补充、修正和发展,这不仅符合科学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有利于提升现代中药产业上程技术水平,对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也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 中医对帕金森病的研究
- 论《金匮》之奔豚气病即《内经》之心痹病
- 中医肺脏实体研究
- 中药临床药学研究现状
- 细胞凋亡与中医药
- 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的中心任务和建设目标
- 三级实验室建设的五重点
- 中医药科研实验室登记管理工作的指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