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不育的“祸水”

  好些人童年时在沟渠捕捉的小鱼,或是那些饲养在水缸内的小鱼,不久后相信就可用来探测水源内的污染物,以确定水源里是否含某些导致男性不育或精子数目下跌的祸首。

  新加坡国立大学准备在这一两年内研制出一种可迅速检测水源清洁程度的脱氧核糖核酸芯片,只要抽取鱼的血液,滴在芯片上,就可探测水源中是否含有雌性激素,影响雄性动物的生殖能力。

  这是国大生物系多年来对斑马鱼基因研究的成果之一。

  实际上,早在三年前,国大生物系就已在国际斑马鱼基因学研究领域中建立威信,首先开始对斑马鱼3000个基因的复制工作,成为当时国际斑马鱼基因资料库。凡世界各地科学家要研究斑马鱼基因,都会向国大生物系索求一些斑马鱼基因样本。

  五年来致力于斑马鱼基因复制和研究的国大生物系宫知远副教授,就曾和国际知名的斑马鱼基因研究学家,于两年前在科学界著名的《自然遗传学杂志》中联合发表首个较完整的斑马鱼基因组图,是研究鱼类遗传学领域的一大里程碑。

  半年前,宫知远副教授也成功找到斑马鱼基因的启动子,并成功把启动子转入从水母身上找到的荧光基因。这一来,只要把这个荧光基因转入鱼的任何部位如皮肤,那个部位就会发出荧光。

  所谓启动子是基因的首部分,决定基因反应的时间、哪部分的基因作出反应及作什么反应。有了启动子,等于找到打开基因反应的锁匙。

  为热带观赏鱼“加色”

  宫副教授已为这个科技申请专利权,并有意将该技术商业化,为热带观赏鱼“加色”,让鱼儿的皮肤呈荧光绿或眼睛呈荧光红等。

  把该技术扩大到水源污染探测方面,宫副教授打算把荧光基因转入另一种淡水鱼——青鱼将鱼上。一旦青鱼将鱼接触水中的雌性激素,身体就发出绿色荧光。这一来,海洋或水源保护者就可用最便宜方便的方法检测到水中是否含雌性激素。

  雌性激素是制造塑料过程中添入的化学剂,影响雄性生物的生育能力。

  人鱼基因非常相似

  鱼和人的基因组竟然没什么不同,而且人鱼的基因可搬来搬去、相互取代?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如果是这样,为何人是主宰着其他动物的高等动物,鱼却不是?

  宫知远副教授说,科学界也正为这个谜伤透脑筋,目前只能猜测人与其他动物不同之处,可能是非常小部分重要的基因不同,或是表达次数和次序不同,结果造成人与其他动物的差别。

  他说:“实际上,从人鱼身体结构来看,相似之处非常多,鱼的前鳍和人的手有着同样的骨胳结构,唯一不同的是,同一组基因在人体内表达两次,结果人就多了手指。然而,是什么促使人的基因表达多一次,则是未解的谜。”

  正因为人鱼基因非常相似,尤其是早期的胚胎发育过程几乎相同,所以研究鱼的基因变化,就能进一步了解人类基因的功能,“我们不能在人类身上做基因实验,只好从其他动物下手。”

  科学家往往把鱼的某个基因“弄死”,然后观察鱼的发育变化,从而确定该基因的功能,再推理到人类相同基因的功能,研制人类疾病的基因导因。

  目前,科学界正着手通过斑马鱼的研究,设法找出人体低铬贫血病的基因导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