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谈中西医结合发展现状
日前,中国科学院陈可冀院士在百忙之余接受了中国中医药报记者专访,就目前中西医结合发展现状及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西医管理、人才教育等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一、临床科研 成绩突出
陈院士在谈起关于最近一两年中西医结合方面的发展情况时说,中医药界和中西医结合界在科学精神和科研水平上比以前有了很大提高。由于中医药本身在疗效评估方面有一些难度,特别是如何做到有一定水平的定量化,又能够有较好的重复性,评价比较客观才好。因为中医药的医疗措施很多是靠每个病人的病情来考虑具体的辨证治疗,统一评估标准就有难度。中医药学和西医学在诊断标准、疗效评估标准等方面,即标准化、客观化和定量化方面应该互相参照。在最近几年比较好的一点就是临床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的引入。
1.循证医学的切入 循证医学在国际上现在很受重视,在中医药界也开始注重了,在中西医结合界注意的似乎更多一些,从近几年的成果看,已比较明显。例如血脂康(红粬制剂)的系列研究,很有示范作用。很值得我们骄傲的是,围绕血脂康开展了迄今国内最大规模的循证医学临床研究“血脂康冠心病二级预防研究(CCSPS),历时7年,对4870例病例的多中心、随机化防治研究,证明了血脂康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另外,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北京安贞医院、中日友好医院、广东省中医院及同仁医院多中心做了冠心病介入治疗冠脉再狭窄的中医药预防研究,证明了活血药的应用前景。现在,临床循证医学原则和方法,已被更多的单位采用。
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执行情况,有很多投标的标书也都强调了侧重用循证医学的方法来切入。支撑计划是国家科技部启动的根据国家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带有公益性的项目,医药系统主要是针对重大疾病的防治。在这方面,大家投标的时候也都是侧重临床的,解决临床的问题,提高疗效;疗效的确定一般应该要考虑到其结论的可重复性,所以,循证医学方法的切入,很有实践意义。那么,再过几年,我相信水平会更好一些。我想在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发展方面,方法学上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进一步注重循证医学的切入。
2.疾病诊断与治疗评价指南或共识的制定 目前国际临床医学界的趋势是相当强调制定临床诊疗指南或共识的制定,强调在循证医学观察结论的基础上制定,以提高普遍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也在组织这方面技术性很高的工作。我国中西医结合界在肝纤维化诊断及治疗指南(专家共识)方面制定得也很好。指出中医药治疗上有较好的临床实际效果。什么时候该用中药,什么情况下该用西药,什么情况下中药跟西药联合使用,有很好的参考度。这个指南几个月前已在《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我认为它是近年来中西医结合界第一个比较详细系统的指南。神经科学界也提出了一个中西医结合脑出血与脑梗死的诊疗指南,也已发表。将来这些指南或者专家共识的不断制定和完善,对于今后中医药临床医疗研究工作会有一个很大的推进。
3.辨证论治临床研究的探索 辨证论治临床研究和大样本疗效评估是很难的,由于非常强调个体化,每个病人的情况多不一样,所以辨证论治的治疗就可能千差万别,评估常需具体分析。现在我们国内有些科研人员就提出来在辨证论治评价疗效的时候,可以先详细观察哪种证候或症状的效果最好,第一次做出结果以后,在总结第一次结果的基础上提出第二次观察重点证候,经过几次反复的临床验证,就能够总结出辨证论治临床研究方面的一些看法,并进而提出相关标准,这样做基本上会比较精确些,也就是辨证论治临床研究效果评价会更准确和实事求是些,用这些评估模式来结合中医药的优势或特色。
4.重大疾病的治疗与研究 我想近年来比较好的主要体现在肿瘤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一些比较好的进展。研究发现,无论使用放疗或化疗,在此基础上运用中药,它的毒副作用多会减轻,病人的生活质量也提高了。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在三期、四期比较难治的情况,应用中药治疗可以起到较好的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临床研究大肠癌(二、三期)治疗,观察术后转移的情况,队列研究与循证医学随机化研究结合,客观指标进一步证实中医药具有扶正和祛邪的较好功效,这样结合证明也是很好的。β-地中海贫血是单基因遗传病,没有什么好的治疗方法,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有相当多的病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另外,在2006年获奖项目中,有一个是丽珠集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合作的《参芪扶正注射液的新药开发研究》,以我国传统扶正补气的代表性药物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使用中药,得出有可以稳定斑块的潜在作用。上海做了麝香保心丸的研究,证明有抑制斑块内血管新生的作用。还有辽宁中医药大学的雷公藤研究,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运用得广泛,由于其毒性作用比较明显,他们采用雷公藤配伍方治疗,可以减少生殖系统的毒性。另外,在活血化瘀方药研究方面继续取得成就,2006年最突出的就是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研发的丹酚酸注射液。丹参,过去有效成分很注意丹参酮,现在进一步肯定丹酚酸的重要作用,很有创新性。
不少学科疾病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也显示有良好前景。2006年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全国会议在广东召开,有很多病包括泌尿系统、消化系统、肿瘤、冠状动脉搭桥术后等等,证明中医药有其作用优势。
5.针刺研究方面新的进展 要指出的是主要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的成就,特别是用一些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或者是正电子发射成像,比如PET或者是CTE脑功能成像技术,发现针刺一定的部位,大脑中可有不同部位的反应。山东和浙江做了这方面工作,图像很清楚,能说明问题。(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周 颖)
二、管理教育 仍需加强
对于目前中西医结合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陈院士也提出了几点意见与建议:
1.加强管理力度 我一直主张传承与发展中医要采取多元化模式,就是各种途径都鼓励用。其中包括很传统的方法,使中医得到很好的继承;也包括现代科学方法,以及包括现代医学的方法。现在有一个误区,认为如果一跟西医结合的话,就“西化”了,这种看法不对,因为中医药的发展跟别的学科一样,都是要跨学科交叉发展的,要是不跟现代医学优势互补,交叉结合,是很难以得到国际认同和走向世界的。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筹划恢复中西医结合处的建制,规范中西医结合的管理。我国13亿人口,目前一共只有20所中西医结合医院,我觉得应当适当的增加一些。
2.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 像我这样,年龄已经很大了,我们下面虽然也有一些学生、研究生等等,实际上出现了断层。因为人才的成长,特别是临床人才,不是一年两年可以拔高的,要进行知识积累。现在我们准备在“十一五”期间举办一个临床的西医学中医班,要培养副主任医师以上的人才100名,将来成为中西医结合的骨干,我觉得国家有这个政策是很好的,关键是学成后的政策落实与待遇问题。另外,现在全国的中医药大学里面基本上都招收有中西医结合学生,有三年制的,有五年制的,有七年制的,不同层次的,这个专业指的是“中医学(中西医结合方向”,比如说湖南中医药大学、贵阳中医学院都大约有1500名左右在校生,如何规划好在校生中医西医的学时比例、教材和计划等等,值得认真探讨。
3.中西医结合人员应该努力适应国家和社会的需求 例如在医改中如何提高临床疗效和减少事故。在配合国家“十一五”支撑计划在重大疾病防治方面,能够拿出成果。当然,现在也有不同的意见,认为中西医不可能结合,各种各样的声音也都有;但不管怎么说,病人利益第一,这是客观的需求,一定要提倡优势互补,提高疗效水平,在提高研究水平方面做出成绩来。要重视病证结合诊疗的模式,不管是诊断、治疗、评估疗效都要病证结合,要明确你治疗的是什么病,中医是什么证,如果西医中医这方面认识都很清楚,然后去治疗,这样可以得出更全面的结论;病方面取得什么效果,证方面有什么效果。如果谁有经验,反过来做证病结合模式也可以,我提倡多种模式,但病证结合还是最主要模式。(中国中医药报 记者胡秀英)
- 吃出营养辅治结核
- 含氟牙膏老小慎用
- 积极降压减少脑卒中专家谈高血压及其心血管并发症的...
- 中医药护佑艾滋病患者健康
- 强直性脊柱炎的中医疗法
- 强直性脊柱炎治验二则
- 面向边远民族地区发挥中医药治疗优势造福地中海贫血...
- 鄢良:创业是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