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血糖
【概述】
针灸降血糖,是指以针灸之法降低过的高血糖值,防治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二类,以前者多见。其中原发性糖尿病,又分1型,即胰岛素依赖型(患者多为幼年或幼年起病,症情较重)和2型,即非胰岛素依赖型(多为成年人或成年起病,起病较慢,病情较轻)。前者,跟遗传有关,而后者则往往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如过量进食高脂肪食品,运动少等。针灸主要针对早期2型糖尿病。本病临床上早期无症状,至症状期才有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疲乏等症状群。久病者,常伴发心脑血管、肾、眼及神经等病变及。化脓性感染、尿路感染和肺结核等。所以糖尿病被称之为第二杀手。由于90%以上中年以上2型糖尿病患者,食欲良好,体态肥胖,体力精力一如常人,多于体检等时偶然发现血糖值偏高。因此,定期测定血糖十分必要。目前国际通行标准为:如用指尖血测定:空腹≥120mg/dl(6.7mmol/L),餐后(进食相当于100克葡萄糖的2两米饭或馒头)2小时≥200mg/dl(11.1mmol/L);如用静脉血测定:空腹为≥120mg/dl(6.7mmol/L),餐后2小时≥180mg/dl(10.0mmol/L)。研究证明,糖尿病发病后10年有30%-40%的患者会发生一种并发症,如能及早防治,有效控制高血糖,不仅可预防糖尿病,而且能明显减少慢性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现代应用针灸降血糖,防治糖尿病早在20世纪的40、50年代国内外就有临床报道。近年来由于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近15年增加了3倍,发病人数已达3000多万。特别是大城市,20岁以上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达6.4%。应用针灸降血糖,已越来越受到重视,正在成为针灸保健的重要内容之一。从长期积累的经验看,针灸主要用于防治2型糖尿病即非胰岛素依赖型,对1 型糖尿病即胰岛素依赖型患者,效果较差;其次,针灸对病程短、血糖值处于临界水平的早期高血糖者效果好;对2型糖尿病患者中,肥胖与中等体型者的针灸效果超过消瘦型者。另外,针感明显者、能坚持防治者,效果较明显。
用于降血糖的穴位刺激方法颇多,究以何种方法为更佳,最近曾有医者对针刺、艾灸、针加灸三种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者尽管对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有明显作用,但以针加灸(温针)组的疗效最佳。值得注意到的是,要提高针灸降糖的效果,必须结合饮食控制,三餐进食的热量可分为1/5、2/5和2/5;并应加强运动锻炼,在2004年11月4日的世界糖尿病日,世界糖尿病基金特别倡导“健身走”行动。一般强调快走,每周5-6次,每次半小时以上,锻炼时的心率以每分钟170减去年龄数,锻炼后不觉明显疲乏感为佳。这二项对于中老年、体胖和无症状者更为重要。
方法:
- 温针 -
取 穴:
常用穴:阳池、胰俞、三焦俞。
胰俞穴位置:第8胸椎下旁开1.5寸。
操 作:
常用穴均用,取双侧。先将纯艾条切成1.5~2.0㎝长之艾段,另备鲜橘皮若干,越薄越好,如无鲜橘皮,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用艾条作温和灸法。常用穴轮流选组,隔日治疗1次,50天为一疗程。
效 果:
以上法治疗15例,经两个疗程后,有效9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60.0%。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有效病例的糖耐量曲线及血浆胰岛素水平也有不同程度改善。
注意事项:
(1)常用穴亦可用黄豆大艾炷作无疤痕着肤灸,但须注意避免烫伤造成的感染。因感染之后,重者可在以灸痕为中心直径3~5㎝处范围出现溃烂,很难治疗,应严加注意。
(2)但短期随访表明,多数病例仍需药物维持。坚持针灸治疗可以减少用药量,血糖浓度也较稳定。
- 耳针 -
取 穴:
常用穴:胰胆、内分泌、交感。
备用穴:肾、三焦、耳迷根、神门、心、肝、肺。
操 作:
常用穴每次均取,备用穴选1~2穴。第一疗程可用针刺法。行常规消毒后,用30号0.5寸毫针缓慢进针,得气后留针1h,每10min捻针1次。隔日1次,治疗10次。第二疗程起,可视症情,改用王不留行籽或磁珠(380高斯强度)压丸法,每次贴敷一侧耳穴,用食、拇指捻压至酸沉麻木或疼痛为得气。每周2次,左右耳交替,3个月为一疗程。
效 果:
共治156例,近愈41例,显效35例,有效61例,无效19例,总有效率为87.2%。
注意事项:
(1)耳针法主要用于早期血糖值偏高和轻症糖尿病患者,据观察,经5~10次治疗后,尿糖可逐渐减少或转为微量,但空腹血糖控制较慢。本法对重型糖尿病患者效果差。
(2)耳针法一定要求严格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