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痔是指直肠末端粘膜下和肛管及肛缘皮下的静脉丛瘀血曲张,扩大形成柔软的血管瘤样病变。据痔的部位而分为外痔、内痔、混合痔等。发作时有便血、疼痛、脱肛和坠胀等。

  中医学亦称为痔或痔疮。认为脏腑本虚、气血亏损是痔的发病基础,而情志内伤、劳倦过度、长期便秘、饮食不节、妇女妊娠等为诱因,使脏腑阴阳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经络受阻,燥热内生,热与血相搏,气血纵横,经脉交错,结滞不散而成。

  早在唐《肉桂等量组成,并研成细末)均匀地撒满八髎穴区,上盖一方关节止痛膏。将纯艾卷点燃一端后,先在药物覆盖区作回旋灸,约10分钟,再在八个穴点作雀啄灸,每点3~5分钟,以患者感局部灼热为度。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本法适于各类痔的治疗。以上法治44例,内痔出血16例,痊愈4例,有效11例,无效1例;外痔水肿17例,痊愈2例,有效15例;混合痔肿痛11例,痊愈2例,有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5.5%[10]。

  耳穴压丸

  (一)取穴

  主穴:肛门、交感、直肠下段、敏感点。

  配穴:神门、大肠、肺、皮质下。

  (二)治法

  主穴取3~4穴,配穴酌加1~2穴。以芸苔子(即油菜子)或王不留行子置于0.7×0.7平方厘米之胶布上,贴压所选之耳穴上,反复捏压至有疼痛烧灼感,耳廓发热潮红。嘱患者自行按压,每日4~5次。每次一侧耳,两耳轮替,每隔1~2天换贴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53例,结果临床痊愈5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3%[11]。

  【主要参考文献】

  [1]赵宝文。针刺承山穴对痔疮疼痛100例止痛效果的观察。中国针灸 1986;6(2):23。

  [2]丁道伍,等。针刺二白穴治疗痔疮99例。中国针灸 1985;5(1):11。

  [3]沈志中。上唇系带点刺治疗痔出血。江苏中医杂志 1987;8(8):47。

  [4]刘洪范。穴位割治法治疗痔疮患者357例。新中医 1984;(11):28。

  [5]韩岗,等。龈交穴割治法治疗痔疮100例。中国针灸 1986;6(6):19。

  [6]李毅文。挑治加针刺治疗痔50例。中国针灸 1984;4(4):32。

  [7]程绍勋。针挑大肠俞穴治疗内痔便血症。湖北中医杂志 1985;(5):4。

  [8]曾玉珊。挑治疗法治疗痔疮200例。  中国针灸  1997;17(1):52。

  [9]张春景。挑刺加拔罐法治痔80例。陕西中医 1990;11(2):84。

  [10]张时梅,等。贴灸八  穴治疗痔疮44例。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6;(9):8。

  [11]李怀仁。耳穴按压治疗痔疮53例。中国针灸 1987;7(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