痔疮

  痔疮分内痔与外痔。

  内痔是在肛门齿状线以上、黏膜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好发于截石位的3、7、11点处,是肛门直肠病中的常见病。大便时或大便后滴血是主要症状,出血有发作期与间歇静止期,饮酒、过劳、便闭、腹泻、内热,往往加重发作。初起痔核小如樱桃样,柔软而嫩;日久痔核增大,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自然恢复,若屡屡脱出,渐至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推会,或休息一段时间方始回纳;再发生严重,在咳嗽、喷嚏或行走时也可脱出,且多伴直肠黏膜脱垂之症。若内核脱出肛外,发生血栓、嵌顿、水肿,可有剧烈疼痛。由于内核脱出,黏液分泌增多,刺激肛周引起瘙痒,发生皮炎、湿疹。患了痔疮后多顾虑出血,而不愿按时间大便,粪便久贮,干燥硬结,引起大便秘结,有助长了痔疮的发展,造成恶性循环。

  本病的病因与腹压增高有关,如蹲厕过久,便秘努张,妊娠多产,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慢性咳嗽等。并与肛肠感染充血有关,如久泻久痢,嗜酒食辛辣之品,以及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年老气虚,体弱多病等都能引起本病发生。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便后出血,不同程度脱垂、疼痛、黏液与瘙痒、便秘,局部肛镜或直肠检查,可作出诊断。肛指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可排除直肠癌、直肠息肉、直肠炎等疾病。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止血药物、手术切除、手指扩肛术以及对症处理,疗效均不理想。手术切除术、手指扩肛术有较多的痛苦和并发症。止血药和对症处理只能暂时缓解症状。

  中医对痔的认识有千年的历史,认为与人体脏腑虚弱有关,再加上外受风湿,内蕴热毒,以致气血下坠,结聚于肛门所致;兼因饮食不节,燥热内生,下迫大肠,以及久坐、负重、凉血止血、益气收敛等;外治有针灸、熏洗、外敷、栓剂等;手术有枯痔疗法、插药疗法、结扎疗法、注射疗法、挑治疗法等。

  外痔发生于肛管齿线以下,是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痔外静脉破裂,或肛管皮肤发炎水肿、纤维增生而成,其表面被皮肤覆盖,故不易破碎出血。外痔形状、大小、症状各异,有结缔组织外痔、静脉曲张外痔、血栓性外痔炎性水肿外痔等不同。

  结缔组织外痔,又名赘皮外痔、哨兵外痔,多由急慢性炎症反复刺激,使肛门缘皮肤皱襞的结缔组织增生肥大所致,如肛门裂伤,毒邪外侵所继发的外痔,多在截石位6、12点处;如亦有的因痔外静脉破裂形成肛门皮下血肿,血肿吸收后,可遗留纤维性皮垂,多发于3、9点部位;有的因肛门水肿感染,待水肿消退后形成皮赘,经产妇多遗留环状外痔/赘皮外痔多无自觉症状,仅在发炎肿胀时有剧烈疼痛,赘皮过多,常可积滞粪便,刺激肛周,瘙痒不适,也易引起感染。必要时可手术切除。

  静脉曲张性外痔,其发病因素与内痔相似,主要临床症状是在肛门齿线之下、肛缘周围皮下有椭圆形或长形肿物,触之柔软,平时不明显,在排便或下蹲增加腹压时,肿物体积增大呈紫暗色,按捏压迫后,肿物块可缩小变软。一般仅有坠胀感,无疼痛。如大便后肿物不缩小,发生部分栓塞水肿,则可有疼痛感。大多采用中草药熏洗或外敷清热消肿药物,内服清热除湿、活血散淤之中药。手术静脉部分切除或剥离是较为彻底的治疗,但须注意术后并发肛管狭窄症。

  血栓性外痔多发生在肛门边缘截石位3、9点处,患者以中年男子占多数。发病前有大便秘结或用力负重等情况。尔后在肛门部突然剧烈疼痛,并发现肿块,稍触碰即引起疼痛,因此排便、坐下、走路甚至咳嗽等动作时,均可加重疼痛。检查时,可见肛缘隆起暗紫色圆形肿块,触痛显著,经治疗后,多在1周左右消退,部分不能消退者,可考虑手术切除。内服拟清热凉血消肿法治疗,外治拟熏洗或外敷药膏。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内痔250例(包括Ⅰ、Ⅱ、Ⅲ期),治愈结果:痊愈248例,好转2例。治疗外痔101例,7天治愈52例,8~15天治愈49例,全部病例疼痛缓解在7天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