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产业化,路该怎么走?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这本是一件好事,但藏药产业的粗放式发展却限制了其发展前景。许多地方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掠夺式采集、收购现象严重,致使藏药自然资源遭到极大破坏甚至面临匮乏。

  资源底子有多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藏药企业在百家以上,青海省有藏药生产企业不少于30家,西藏有40余家,四川5家,云南5家,甘肃10家,新疆2家,其它省份也有一些生产藏药的企业。据了解,这些企业中不少是在近年来"藏医药热"的带动下新建的,原有的企业也在不断扩产,因此对藏药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据统计,在所有的藏药药材中,除矿物类、动物类药材外,植物药中70%来自青藏高原。有些药材是在西藏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特有药材。据有关部门考证,青藏高原有植物类药材2584种,动物类药材175种,矿物类药材200多种。其中仅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地带的珍贵药材就多达300多种。需要正视的是,虽然藏医《晶珠本草》中记述的单种药材达2000多种,但在这些药材中功能与性质相近的药材非常多,目前被使用的只有七八百种。

  近些年兴起的"红景天热"、"虫草热"、"雪莲热",对这些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使生态多样性日益遭到破坏,藏药材陷入"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中,而青藏高原既有显著的生态特性,又是一个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易于被破坏的地区。据介绍,上世纪70-80年代

  如何解决当前藏药生产、市场的混乱局面?记者发现,在通过整合现有资源,推动藏药生产走向集约化、集团化这一问题上,政府、企业及研究机构有着相对一致的看法。目前西藏自治区藏药厂是藏药界较为公认的龙头企业,专家认为,应以这家企业为龙头,在企业自愿、共同发展的原则下,与西藏医学院藏药厂以及部分地区藏药厂共同组建西藏藏药集团,实现成员企业间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专业技术和设备条件的优势互补,避免恶性竞争,避免产品重复。在此基础上,用两三年的时间完成现代化改造,在市场上打出几个品质最优、市场认同的藏药品牌。据透露骨,包括西藏自治区藏药厂在内的近十家企业负责人不久前曾自发地聚到一起,商讨集团化合作事宜。

  此外,一些专家还从宏观层面上提出建议,有关部门应运用政策调控手段和经济手段,坚决制止藏药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不允许GMP改扩建未立项、技术改造资金不落实、产品与剂型相同的企业继续生产;在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的同时,应将省级技术改造贴息资金、科技三项费用向重点企业的改造项目、有市场潜力的新品开发上倾斜,支持集团企业多方位融资;实施品牌发展战略,重点培育藏药产品的特色品种,促使企业通过品牌构建核心竞争力。

  来源:中国医药报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