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药产业化,路该怎么走?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投资藏医药,这本是一件好事,但藏药产业的粗放式发展却限制了其发展前景。许多地方出现重成品生产轻药材来源、重开发轻保护的问题,掠夺式采集、收购现象严重,致使藏药自然资源遭到极大破坏甚至面临匮乏。
资源底子有多厚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藏药企业在百家以上,青海省有藏药生产企业不少于30家,西藏有40余家,四川5家,云南5家,甘肃10家,新疆2家,其它省份也有一些生产藏药的企业。据了解,这些企业中不少是在近年来"藏医药热"的带动下新建的,原有的企业也在不断扩产,因此对藏药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青藏高原特有的地理气候环境孕育了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据统计,在所有的藏药药材中,除矿物类、动物类药材外,植物药中70%来自青藏高原。有些药材是在西藏这样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才能生长的特有药材。据有关部门考证,青藏高原有植物类药材2584种,动物类药材175种,矿物类药材200多种。其中仅生长在海拔3500米以上高寒缺氧地带的珍贵药材就多达300多种。需要正视的是,虽然藏医《晶珠本草》中记述的单种药材达2000多种,但在这些药材中功能与性质相近的药材非常多,目前被使用的只有七八百种。
近些年兴起的"红景天热"、"虫草热"、"雪莲热",对这些资源的掠夺式开发,使生态多样性日益遭到破坏,藏药材陷入"越贵越挖、越挖越少、越少越贵"的恶性循环中,而青藏高原既有显著的生态特性,又是一个生态环境极其脆弱,易于被破坏的地区。据介绍,上世纪70-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