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李炳南老内经素问摘疑抒见

  素问摘疑抒见内经素问摘疑抒见

  弟子 巫锦漳 整理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天癸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

  【抒见】 天癸者,天一所生之肾水也,男女皆有之。至者,已成而可行也。

  吕览•當染:「理奚由至,六君是已。」此成之義。禮樂記:「樂至則無怨,

  貌至則不爭。」此行之義。任與太衝,乃奇經八脈之二,統在前身,任居中

  主胞胎,衝分左右,俠齊上行為血海,以十二經脈,皆匯之得名,腎氣乃腎

  藏之精氣,有實盛之別,實者充足意,盛者隆極意。月事者,每月女子之紅

  信也。雖七歲腎氣盛,而天癸二七始至,由任脈之通,血海之盛而分泌,方

  成而下之。精氣者,男子流出之精液也。其腎氣八歲僅實,二八始盛,則天

  癸至即化生,交感而溢瀉之。男精女血,天一癸水,事本三物,應有三名,

  勿混也。各家注疏,多以月事稱天癸,流傳至今,狃不能改。更有以女天癸

  不生髭鬚,變為月事,男天癸不下月事,而變為髭鬚解者,縱如其言,名亦

  不順。女子月事從所由而呼天癸,男子髭鬚,亦可從所由呼天癸耶此節惟馬

  元臺氏,不作同解,先得我心,獨可從也。其不曰天壬者,壬為太陽,膀胱

  之水,癸為少陰,腎藏之精也。

  二、女七男八生理

  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

  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

  【抒見】 此專為女七男八生理,略言其概。然凡習醫者,類能道之,無疑而贅言者,為便初學之士耳。夫萬事不離數目,先以天地論,亦由數目而明,故天地各得本數。天有五氣,地有五方,一畫開天,無中生有。一生二,二生三,至五而大備,再開則為千萬億無量矣。洪範曰:北一生水,南二生火東三生木,西四生金,中五生土,得五則五行生,而萬事備矣。有生必有成,有陰必有陽,一二三四五生之數也。又奇數為陽,耦數為陰,必陰陽和合,始收生成之效。故以所得之第五位為基,次第加上一二三四五,則成六七八九十,是前五數為能生,後五數為加成。金匱真言論:北方其數六,南方其數七,東方其數八,西方其數九,中央其數十。即一與六配偶,乃至五與十配偶,天地陰陽交泰,萬物化育焉。二數為少陰主生,象徵童女,七數為少陽主成,陰感於陽,而腎氣盛及天癸至也。三數為少陽主生,象徵童男,八數為少陰主成,陽感於陰,而腎氣實盛及天癸至也。易曰: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茲列河圖︵詳後附︶以明之。

  三、女子七歲腎氣盛男子八歲腎氣實

  帝曰。人年老而無子者。材力盡耶。將天數然也。岐伯曰。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桂枝湯後,啜熱稀粥,以及蔥豉湯,赤豆粥,胡麻粥,綠豆粥等,斯乃湯液之倫也。

  二、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

  帝曰。願聞要道。岐伯曰。治之要極。無失色脈。用之不惑。治之大則。逆從倒行。標本不得。亡神失國。去故就新。乃得真人。帝曰。余聞其要於夫子矣。夫子言不離色脈。此余之所知也。岐伯曰。治之極於一。帝曰。何謂一。岐伯曰。一者因得之。帝曰。奈何。岐伯曰。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帝曰。善。

  【抒見】 移精變氣論:「閉戶塞牖,繫之病者,數問其情,以從其意。」按此數句,即為移精變氣之法,蓋上言治之極於一,一者神也。人得神則生,失神則死,然神之寄,端在精之與氣,精氣聚則神存,精氣散則神亡。近世之人,物欲勞其形,憂患感其心,搖精散氣,神不守舍,雖無外來風邪,內已遇傷,是病之發,在耗於神。閉戶塞牖者,乃杜其耳目之攀緣,是聚其心之精氣也。繫之病者者,乃絕其體肢之操動,是絕外境之誘惑也。數問其情者,是收其散亂之心,攝歸一念也。以從其意者,是使其意志豫悅,臻於天和也。玩此當是原則,諒必尚有其術,如是設施,因可得一,精氣聚而神生者,可保其昌,否則無所為矣。

  湯液醪醴論篇第十四

  一、必齊毒藥攻其中鑱石鍼艾治其外也

  帝曰。上古聖人作湯液醪醴。為而不用。何也。岐伯曰。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夫上古作湯液。故為而弗服也。中古之世。道者稍衰。邪氣時至。服之萬全。帝曰。今之世。不必己。何也。岐伯曰。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石鑱鍼艾治其外也。

  【抒見】 湯液醪醴論。齊各注作疾釋,作銳釋,文不暢達,義亦晦隱,此二字非言病理,無關宏旨,但以文字費解,亦恐疑悮致過。按禮記內則,四時飲食一節:「凡食齊視春時,羹齊視夏時,醬齊視秋時,飲齊視冬時。」音讀如劑,孔疏齊字,謂是調和之義,今論之齊,依是作解則通矣。又玉篇:「整也」,一之之義,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如言道之以湯液醪醴,齊之以毒藥亦通。鑱玉篇釋「刺也」,以石鍼治外,即刺之也,蓋一字多義,當取其可通者。

  玉版論要篇第十五

  一、其色淺者湯液主治深者必齊主治大深醪醴主治

  容色見上下左右。各在其要。其色見淺者。湯液主淢。十日已。其見深者。必齊主治。二十一日己。其見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己。

  【抒見】 玉版論要。此承湯液醪醴論而來者,病色見淺,湯液主治,固矣,病色見深,必齊主治者,是主用湯液,而齊之以毒藥,見大深者,不取湯液,而主醪醴,惟仍須以毒藥齊之。書讀其文,必玩其義,診病應論淺深,用治要酌輕重,湯液最輕,而毒藥最重,醪醴較湯液為重,較毒藥則輕,安有病深用毒藥,大深反用醪醴之理乎?是醫治之道,有主有齊,湯液醴者,古之主主治法也,毒藥石鍼者,古之齊治法也,故病淺只用湯液,即能愈矣,深主湯液,更齊藥石,大深則主醪醴,齊之以藥石。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

  一、始方正方

  黃帝問曰。診要何如。岐伯對曰。正月二月。天氣始方。地氣始發。人氣在肝。三月四月。天氣正方。地氣定發。人氣在脾。五月六月。天氣盛。地氣高。人氣在頭。七月八月。陰氣始殺。人氣在肺。九月十月。陰氣始冰。地氣始閉。人氣在心。十一月十二月。冰復地氣合。人氣在腎。

  【抒見】 診要經終論:「天氣始方」「天氣正方」,方非虛詞,應釋其為文也,初春,天氣稱正費解,即至正方之句,作正正讀豈順乎?始方者,孟仲春月,天氣初復,漸轉暄和,萬物啟萌,文華始見,故有始方之喻,言天之文章肇端也。正方者,春夏之交,陽氣臻盛,文華繁茂,故有正方之喻,言天文章正昌時也。

  二、間者環也

  故春刺散俞。及與分理。血出而止。甚者傳氣。間者環也。夏刺絡俞。見血而止。盡氣閉環。痛病必下。秋刺皮膚循理。上下同法。神變而止。冬刺俞竅於分理。甚者直下間者散下。春夏秋冬。各有所刺。法其所在。

  春刺夏分。脈亂氣微。入淫骨髓。病不能愈。令人不嗜食。又且少氣。夏刺春分。病不愈。令人懈惰。秋刺春分。病。令人惕然。欲有所為。起而忘之。冬刺春分。病不已。令人欲臥。不能眠。眠而有見。

  凡刺胸腹者。必避五藏。中心者環死。中脾者五日死。中腎者七日死。中肺者五日死。中鬲者皆為傷中。其病雖愈。不過一歲必死。

  【抒見】 本論:「甚者傳氣,間者環也。」間為減損之義,始與甚字相對,甚言其病重,間言其病輕,甚者鍼後,須待傳所勝方愈,輕者不待傳,時經環周可愈也。按間,廣韻釋為瘳也,正字通曰:「病恆在身,無少空隙,今病既損,有空隙,故謂病瘳為間也。」若作其他之講,文不暢順且紆。

  三、刺俞刺胸腹

  【抒見】 本論:「四時施刺,各示其處」一段,散俞絡俞俞竅等,皆云在脊之穴,觀下文有「凡刺胸腹,必避五藏。」可推是段刺處,非泛說也。刺背若誤其處,不愈反增他病,故有春誤刺夏等過,互相回避之戒。刺胸腹而誤處,則有死亡之虞矣。義有伏映,不能不辨。

  四、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刺避五藏者。知逆從也。所謂從者。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

  【抒見】 本論:「鬲與脾腎之處,不知者反之。」此承上文「中鬲者皆為傷中」而來,特釋明鬲與中之關係也。中者概括五藏,鬲者胸中膈膜,鬲處前齊鳩尾,後齊十一脊椎。藏府部位分三,即以鬲為之界,鬲上為心肺居處,鬲中為脾居處,鬲下為腎居處,舉腎而肝亦該之矣。然鬲雖非藏府,卻與藏府之氣攸關,是其重要之性,實不亞於藏府也,五藏之氣,無不有受於鬲,卻又由鬲傳送,而外出於胸*。前云「中鬲者皆為傷中」,皆字括五而言,乃明傷鬲者統傷五藏,中字非只中部,故有鬲與脾腎處之銓釋。

  五、布憿

  刺胸腹者。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刺之不愈。復刺。刺鍼必肅。刺腫搖鍼。經刺勿搖。此刺之道也。

  【抒見】 本論:「必以布憿著之,乃從單布上刺」新校正云:「按別本,一作*,又作撽,」憿王氏張氏兩注,均釋為定,馬氏釋為中,且曰著之胸腹之間,無論其費解,然字書都無此釋。*玉篇脛行縢也,即今軍人之裹腿,既曰以布,又何取乎行縢,按行縢為物,大都質品粗厚,就下句單布上刺視之,似不指此。撽集韻音驍,注遮也,依集韻釋,文從義順矣。

  脈要精微論篇第十七

  一、有餘為精不足為消不足為精有餘為消

  岐伯曰。反四時者。有餘為精。不足為消。應太過不足為精。應不足有餘為消。陰陽不相應。病名曰關格。

  【抒見】 脈要精微論。「反四時者」至「病名曰關格」。此段文義,明言脈與四時之反正,釋而清晰,能圓其說,馬元臺氏之注,似有之矣。其提出左人迎右寸口,以陽春夏陰秋冬,脈與時合為正,脈與時違為反,精謂陰陽經之氣強盛,消謂陰陽經之氣衰損,反者是不相應,名曰關格。余從其說,惟微感其文綜錯,特為製表以明,則易辨矣。有餘為精二句,義自豁顯,應太過反不足為精二句,文即涉晦,茲依馬氏之意,簡以出之,春夏人迎應太過,而反使應不足之寸口得其精,寸口應不足,而反使應有餘之人迎得其消,秋冬人迎寸口之義亦準乎此,故下文謂陰陽不相應,名病關格。又「精」於此,應讀婧音,集韻子正切,注強也。

  此處一段,共為七句,前無問者,或有錯簡,不然,即是自說。最難解者:「不足為精,有餘為消」二句。前人於此,或略而不言,或繁而辭費,求解而益增惑。茲逐句而釋,似較簡明:反四時者一句,乃謂春夏陽脈有餘,忽陰有餘,此時陰脈應不足,忽而太過,故曰反也。有餘為精二句,係注釋與定名,曰精即強盛也,曰消即衰弱也。應太過不足為精二句,是解其理,此二句讀法,皆以上三字一讀。義謂春夏陽脈應太過,而為應不足之陰脈反加精強,此時陰脈應不足,而為應有餘之陽脈,反形消弱。陰陽不相應二句,是其結論,上句病因,下句病名也。

  二、脈其四時動奈何五者問答

  帝曰。脈其四時動奈何。知病之所在奈何。知病之所變奈何。知病乍在內奈何。知病乍在外奈何。請問此五者。可得聞乎。岐伯曰。請言其與天運轉大也。萬物之外。六合之內。天地之變。陰陽之應。彼春之煖。為夏之暑。彼秋之忿。為冬之怒。四時之動脈與之上下。以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陰陽有時。與脈為期。期而相失。知脈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時。微妙在脈……是故聲合五音。色合五行。脈合陰陽。

  是知陰盛則夢涉大水恐懼。陽盛則夢大火燔灼。陰陽俱盛夢相殺毀傷。上盛則夢飛。下盛則夢墮。甚飽則夢予。甚饑則夢取。肝氣盛。則夢怒。肺氣甚。則夢哭。短蟲多。則夢聚眾。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

  是故持脈有道。虛靜為保。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夏日在膚。泛泛乎萬物有餘。秋日下膚。蟄蟲將去。冬日在骨。蟄蟲周密。君子居室。故曰。知內者。按而紀之。知外者。終而始之。此六者持脈之大法。

  心脈搏堅而長。當病舌卷不能言。當耎而散者。當消環自己。……腎脈搏堅而長。其色黃而赤者。病當折腰。其耎而散者。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

  【抒見】 本論。帝以五事發問,曰脈其四時動,曰知病之所在,曰知病之所變,曰知病乍在內,曰知病乍在外,各曰奈何?岐伯所答,豈能置此言他,但其所答,有事項,有理論,文較複雜耳,實非儱侗含混,而不條目。自與天運轉大也起,至脈合陰陽止,此之一段,是答脈其四時動也。自陰盛則夢大水恐懼起,至長蟲多則夢相擊毀傷止,此之一段,是答知病之所在也。自春日浮如魚之遊在波起,至知外者終而始之止,此之一段,是答知病在內在外兩問也。自心脈搏堅而長起,至當病少血至今不復也止,此之一段,是答知病之所變也。

  三、中規中矩中衡中權

  【抒見】 本論:「春應中規,夏應中矩,秋應中衡,冬應中權。」規矩衡權等物,狀脈之象也。注家釋權,沈石下垂,尚能體會,餘則縹緲難索矣。如以規為圓象滑,以矩為方象正洪盛,以衡為平,象輕澈而散等,反不若直言滑洪濇沈,思而易知,加以喻辭,轉而晦暗,豈本論之義,此釋注之誤也。竊觀諸器之狀,略悟設喻之由,規器圓輕按則在指下,重按則流走他處,故取規圓轉,狀其滑也。矩則曲尺,橫頭短而豎身長,取矩形長,狀洪盛也。衡懸以權,徐徐推使進退,求前後互不低昂,而得乎中,取衡徐推得中,狀平濇也。然中國尚文,文好取偶,故提規必配矩,說衡必帶權,亦少有以文害義之嫌,惟善讀者,宜索其義,得不取櫝遺珠,其庶矣。

  四、心脈急少腹有形胃脈實脹虛泄

  帝曰。診得心脈而急。此為何病。病形如何。岐伯曰。病名心疝。少腹當有形也。帝曰。何以言之。岐伯曰。心為牡臟。小腸為之使。故曰少腹當有形也。

  帝曰。診得胃脈。病形何如。岐伯曰。胃脈實則脹。虛則泄。帝曰。病成而變。何謂也。岐伯曰。風成為寒熱。癉成為消中。厥成為巔疾。久風為飧泄。脈風成為癘。病之變化。不可勝數。

  【抒見】 本論:「診得心脈而急,少腹當有形,診得胃脈,實則脹,虛則泄。」少腹有形,小腸病也,實脹虛泄,脾之病也,此明表裏相關,脈氣相通,病表則亦影響於裏,醫裏則必有益於表也。僅言一藏一府,不過舉此例餘,非只此二藏府如是,其化藏府無不如是,所以舉斯二者,以其各為藏府之宗也。心為諸藏藏之君,胃氣乃五藏之本,但舉二宗,餘該之矣。

  平人氣論篇第十八

  一、間藏

  脈從陰陽。病易已。脈逆陰陽。病難已。脈得四時之順。曰病无他。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已。

  【抒見】 平人氣象論:「脈反四時,及不間藏,曰難己。」所謂間藏者,注家各有紛歧,往往失於深求,致易解者反晦。間者隔也,藏者諸藏也,間藏者一藏居中,阻隔甲乙二藏之剋制也。此如兩軍交鋒,有第三者居中緩衝,俾戰危得解,而弱方不致大傷也,間藏如是,故病者貴乎有此。例肝脾兩藏,而有剋制,肝為勝藏,其病直傳不勝之脾,病當加重,醫亦難醫。倘肝病不傳入脾,而傳於所生之心,是心為肝脾之間隔,不使有所剋也,以順生論,肝木心火,心火生脾土,而心居肝脾之間也,故曰間藏,得此者病易己。或肝病不傳於心,而傳肺金腎水,皆謂之逆,不曰間藏也。五藏皆有間藏,類推可知。

  玉機真藏論篇第十九

  一、弦鉤浮營四脈

  黃帝問曰。春脈如弦。何如而弦。岐伯對曰。春脈者肝也。東方木也。萬物之所以始生也。故其氣來耎弱。輕虛而滑。端直而長。故曰弦。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實而強。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不實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春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巔疾。其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下則兩脇胠滿。

  帝曰善。夏脈如鉤。何如而鉤。岐伯曰。夏脈者心也。南方火也。萬物之所以盛長也。故其氣來盛去衰。故曰鉤。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盛去亦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盛去反盛。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夏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身熱而膚痛。為浸淫。其不及則令人煩心。上見欬唾。下為氣泄。

  帝曰善。秋脈如浮。何如而浮。岐伯曰。秋脾者肺也。西方金也。萬物之所以收成也。故其氣來輕虛以浮。來急去散。故曰浮。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毛而中央堅。兩旁虛。此謂太過。病在外。其氣來毛而微。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秋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逆氣而背痛。慍慍然。其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而欬。上氣見血。下聞病音。

  帝曰善。冬脈如營。何如而營岐伯曰。冬脈者腎也。北方水也。萬物之所以合藏也。故其氣來沈以搏。故曰營。反此者病。帝曰何如而反。岐伯曰。其氣來如彈石者。此謂太過。病在外。其去如數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冬脈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解*脊脈痛而少氣不欲言。其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中清。脊中痛。少腹滿。子便變。帝曰善。

  【抒見】 玉機真藏論。岐黃論四季脈象,弦鉤浮營,雖散見各篇,而平人氣象論及此,譬喻解釋,較為豁顯,糾正粗工,至為鉅重,此數種脈,必先得其本象,而後再察平與病,復言過與不及,是先以本象為準,方知現變之一焉。春弦只曰端直,曰如揭長竿末稍,而世言弦,必加強勁則誤矣。夏鉤曰來盛去衰,帶鉤兩端,一寬一窄,一直一曲,盛喻寬曲,衰喻窄直,曲喻鐵可彎鉤,狀其雖盛寬而能柔和,直如弩末不穿,狀其雖衰窄而不枉橈,而世言鉤者,但稱彎曲,一指求抑三指求歟,不能無惑。秋浮曰輕虛以浮,來急去散,而有解秋浮為毛,謂「草木花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存,若毫毛也。」枝若毫毛,象並不似,脈要精微論,論曰「春日浮」再如在表之症,其脈亦浮,凡此數種,豈曰無別,而所別者,在輕虛來急去散,自不同於春脈魚游,亦不同於表症洪數。冬營曰沉以搏,即精微論之君子居室。再去脈如數,馬氏釋為如數物然,亦有作細作促者,均嫌曲折,數實為遲之反,謂其去疾而已矣。

  二、弦鉤浮營與規矩衡權及毛石

  【抒見】 本論。四季之脈,曰如弦鉤浮營。脈要精微論。曰應規矩衡權。平人氣象論。曰微弦鉤毛石。一經之說,何其異耶?細玩三處,起首之字,曰應、曰如、曰微,可悟其意,應者當其正常也,如者有異所象也,微者異而不甚也,是如與微,皆非常脈,乃四時轉易,感觸播動之態,以非常而輕微,不作病論,然亦有分寸申縮,浮營者衡權之微變,毛石者衡權之顯變也。蓋春夏生長,陽盛而輕,秋冬收藏,陽衰而變顯耳。故論曰:如弦鉤浮營,反此者病,如何而反,過與不及也。論曰:微弦鉤毛石,多甚則病,但則死矣。至規矩衡權,則無過與不及,多甚但之辭,是以知獨此正常,餘皆異也。

  三、重強

  帝曰。四時之序。從逆之變異也。然脾脈獨何主。岐伯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帝曰。然則脾善惡可得見之乎。岐伯曰。善者不可得見惡者可見。帝曰。惡者如何可見。岐伯曰。其來如水之流者。此為太過病在外。如鳥之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帝曰。夫子言脾為孤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過與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其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

  【抒見】 本論。脾脈一節,不及令人九竅不通,「名曰重強。」釋者多以強為剛解,亦知文義難通,蓋不及矣,又何剛焉,遂曰脾弱而胃強也,或謂是邪強也,皆不免於迂曲附會。論曰:「脾脈者土也,孤藏以灌四旁者也。」四旁喻餘四藏,謂脾之氣,輸於四藏,始各得其和善也。又曰:「如鳥久喙者,此謂不及,病在中。」易曰:「艮黔喙之屬。」艮土也,鳥善以喙止物,喻脾不及,濡滯不行四藏,五藏各開竅於上下九陰,脾氣濡滯,故九竅不通。脾自不和,四藏因以不和,故曰重強。按集韻、韻會、正韻,強其亮切,彊去聲,韻會注:「木強不柔和也。」重強者,脾氣不及,滯而木強,四藏少奉,塞而木強,是謂重藏木強也。

  四、五藏受氣於所生及舍於所生

  帝瞿然而起。再拜而稽首曰。善。吾得脈之大。天下至數。五色脈變。揆度奇恆。道在于一。神轉不回。回則不轉。乃失其機。至數之要。迫近以微。著庂玉版。藏之藏府。每旦讀之。名曰玉機。

  五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勝。病之且死。必先傳行。至其所不勝。病乃死。言此氣之逆行也故死。

  肝受氣于心。傳之于脾。氣舍于腎。至肺而死。心受氣于脾。傳之于肺。氣舍于肝。至腎而死。脾受氣于肺。傳之于腎。氣舍于心。至肝而死。肺受氣于腎。傳之于肝。氣舍于脾。至心而死。腎受氣于肝。傳之于心,氣舍于肺。至脾而死。此皆逆死也。一日一夜。五分之。此所以占死生之早暮也。

  【抒見】 本論:「五藏受氣於其所生,傳之於其所勝,氣舍於其所生,死於其所不勝。」受舍皆稱所生,難乎別其母子,下文雖分言五藏,母子已明,惟所生兩用,必有乎解,文始得通。竊謂受所生者,指此藏所生之物,則是子矣,舍所生者,指此藏所生之本,則是母矣。受傳舍死,實皆是傳,而別以四名,自有寓意。受死易解,舍字云何?舍者息義,言可得息緩也。例如肝受病氣於子心,不愈傳之於所勝脾,病即深矣,不愈脾又傳腎,則益深矣,反而不危,僅減其奉生之氣而已。肝所不勝者金耳,但由腎而心,由心而肺,由肺剋肝,始至死期,是肝病之腎,有息緩之機,故曰舍。(表圖明之)

  回則不轉逆

  肝 木

  心火

  脾土

  肺金

  腎水

  肝 木

  轉則不回順

  注明

  (一)受氣所生,氣舍所生,二所生其一指母,其一指子,名詞是一,則易混淆。茲於此表,直稱母子,受氣句曰「於其子」,氣舍句曰「於其母」。求其有別,非敢已擅改經也。

  (二)「轉則不回」之轉,言轉所生處。即木行乘火,金行乘水之順也,順則生生而轉,不致奇變矣。

  (三)「回則不轉」之回,言回於生來處。即水行乘金,心行乘肝之逆也,逆則出變不生,而出剋制一途,故傳所勝者矣。

  五、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

  然其卒發者。不必治其傳。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今不得以其次。故令人有大病矣。因而喜大。虛則腎氣乘矣。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恐則脾氣乘矣。憂則心氣乘矣。此其道也。故病有五。五五二十五變。及其傳化傳乘之名也。

  【抒見】 本論。古書錯簡,往往有之,不得其講,不妨闕疑,若紆求之,其義愈澀,如本論「怒則肝氣乘矣,悲則肺氣乘矣。」上句頭上安頭,或釋曰:「肝氣乘脾」讀與下四乘文氣不律,或釋曰:「如外因於邪,始傷皮毛,內舍於肺,肺因傳之肝,肝傳之脾。」甚紆文亦不律。又五藏之志,脾主思而無悲字,並疑悲乃思悮,疑未解而釋,言自不順矣。竊以本論,有「或其傳化,有不以次,不以次入者,憂恐悲喜怒」。是五乘之前,先有五名之綱,再陰陽應象大論,有「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又有「肝在志為怒,心在志為喜,脾在志為思,肺在志為憂,腎在志為恐。」之句,是兩篇言化悲皆同,而與五志之思異也,至後天元紀大論,卻有「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憂恐」之句,是與前兩篇之悲異,而與五志之思合也。統而觀久,將何以解?曰:心肝肺腎之喜怒憂恐,皆為思之所感而發,脾之悲亦為思感而發。天元紀大論曰思,是就其志而言,狀其常也。陰陽應象及玉機真藏曰悲,是就其氣而言,狀其發也。各明一義,細玩自得。至於怒則肝乘,悲則肺乘,而肺肝時連用之,字形易混,或曰,肺肝互錯,易之則文從義順,語可得也。

  三部九候論篇第二十

  一、病風者以日夕死

  帝曰。冬陰夏陽奈何。岐伯曰。九候之脈。皆沉細懸絕者。為陰主冬。故以夜半死。盛燥喘數者。為陽主夏。故以日中死。是故寒熱病者。以平旦死。熱中及熱病者。以日中死。病風。以日夕死。病水者。以夜半死。其脈乍疏戶數。乍遲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抒見】 三部九候論。論病之死,如九候皆沉細,為陰主冬,夜半死,盛燥為陽主夏,日中死,寒熱平旦死,熱中等,亦日中死,病水亦夜半死,脈乍疏數遲疾,日乘四季死。是皆以陰陽太過而病,值其同氣之時,增其太過久分,加重其病故死,未云五行生剋關係。至風病則曰:「病風者。以日夕死。」注者有釋金氣剋木,有釋卯酉相沖,非不成理,但與全段之文不律。竊謂仍以同氣增過,釋之為順,蓋風八表皆生,非同五行專司一方。按陰陽應象大論曰:「東方生風,風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藏氣法時論:「病在肝」「起於春,禁當風。」據此則知病風夕死之意。是風生者木,而非木能生風,又知病風,非畏於木,而畏加重其風,故時平旦不死,若平旦當風,則為所禁矣。子午有風,害而不甚,日夕之風,是東方所不勝故死,死之主因,仍屬於風也。

  經脈別論篇第二十一

  一、三陽藏獨至

  太陽藏獨至。厥喘虛氣逆。是陰不足。陽有餘也。表裡當俱瀉。取之下俞。陽明藏獨至。是陽氣重并也。當瀉陽補陰。取之下俞。少陽藏獨至。是厥氣也。蹻前卒大。取之下俞。

  【抒見】 經脈別論。「太陽藏獨至」「陽明藏獨至」「少陽藏獨至」等,乃指足三陽也。以其「獨至」有疑,遂將獨字釋盛,反形紆曲。此承前篇而來,乃診下部之三部,以文有取之下俞,故知其是也。按三部九候論篇,診斷下部,必左手上踝五寸而按,右手當踝而彈,文有「一候後則病,二候後則病,三候後則病危,所謂後者,應不俱也。」不俱是不俱應彈而至,其應彈而至,故稱曰獨也。然此尚只論脈,似亦不能驟斷,是以獨至之下,更舉病證標明,太陽藏獨至,接有喘虛氣逆,少陽獨至,接有蹻前卒大。雖未言陽明之證,以陽明乃二陽所并,可推二陽之狀,參以斷之,應亦不差,脈證俱合,是真獨至。

  藏氣法論篇第二十二

  一、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虛則腹滿腸鳴。飧泄食不化。取其經。太陰陽明少陰血者。

  【抒見】 藏氣法時論:「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瘈,腳下痛。」甲乙經本肌作飢,內經各本均作肌,以其難解,故引甲乙經證其訛。然甲乙經之字,是否以其難讀,有人更易,俱不可考。竊意此係句讀久錯,不必妄改文字,若作「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讀之,則文從字順矣。

  宣明五氣篇第二十三

  一、陰出之陽

  五邪所見。春得秋脈。夏得冬脈。長夏得春脈。秋得夏脈。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病善怒不治。

  【抒見】 宣明五氣篇:「五邪所見,春得秋脈,至冬得長夏脈,名曰陰出之陽。」此處陰陽,乃指天地隱顯,天時春夏陽也,秋冬陰也,地行木火陽也,金水陰也。若天時自體相較,當其令而顯者陽,而隱者陰,如秋冬顯現可曰陽,春夏隱去可曰陰。地行自較,亦以隱顯之勢,稱陰稱陽,理無二致。然天與地,兩者相較,則天總曰陽,地總曰陰矣。是陰陽二字,本無固定,隨時相較,代名而已。本節所言春夏秋冬之季,天時之陽也,所言弦鈎毛石之脈,地行之陰也。當其陽顯正時,忽得陰隱非脈,是陰出之陽者,陰脈出現於陽時也。

  血氣形志篇第二十四

  一、先度兩乳間中折之更以化草度去半已

  欲知背俞。先度其兩乳間。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兩隅相拄也。乃舉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齊脊大椎。兩隅在下。當其下隅者。肺之俞也。復下一度。心之俞也。復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復下一度。腎之俞也。是謂五藏之俞。灸刺之度也。

  【抒見】 血氣形志篇。求背俞法,量乳取則,吳鶴皋曰:「此取五藏俞法,與甲乙經不合,蓋古人別一法者也。」法雖有異,而俞不能有變,王玄子曰:「九椎之旁,乃肝俞也,經云腎俞,未究其源。」馬元臺曰:「復將上隅拄第七椎間,其下兩隅,乃腎俞穴也。」俞穴之爭,起於推度不定,推度不定格於折草之法不明,若折草法明,事即思過半矣。而折草之文,似有錯簡,各注釋家,故不一辭。王釋之曰:「草量乳間,四分去一,使斜與橫等,折為三隅。」原文只言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他草度,取原草中折為二者之一為則,去半,是將此二分之一草,再去一半,此三支草,自是二長一短。王言四分去一,折為三隅,是三支草,皆如是折,義與原文,理欠符合。又有人釋,草度去半,乃取另草,依乳中折二之草,皆謂半度,取半作準。味之文能通順,如是而論,則三草度同,事實則與前二說有異。馬元臺曰:「他草量其去半之中,即對半摺之。」似同二長一短之說,但文晦暗,究何主張,不能遽斷。此節若非錯簡,或有脫文,觀開首中折之句,已感突兀難解。

  寶命全形論篇第二十五

  一、鹽之味鹹至是謂壞府

  黃帝問曰。天覆地載。萬物悉備。莫貴於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君王眾庶。盡欲全形。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著於骨髓。心私慮之。余欲鍼除其疾病。為之奈何。

  岐伯對曰。夫鹽之味鹹者。其氣令器津泄。絃絕者其音嘶敗。木敷者其葉發。病深者其聲噦。人有此三者。是謂壞府。毒藥無治。短鍼無取。此皆絕皮傷肉。血氣爭黑。

  【抒見】 寶命全形論:「夫鹽之味鹹者至是謂壞府」七句,乃答以上「形之疾病,莫知其情」二句。言人之病,留淫於內,必有象現於外,不知者眾工也。鹽鹹木敷三句,借物喻病象也,句須從上下兩截看,上言物下則言象。津液者,凡盜汗遺溺口涎涕淚等皆屬之。聲嘶者,凡聲重失音嗄音嘶喝等皆屬之。葉發者,精華發泄之謂,如伐折之木,必有花葉最後一發。此上者所舉,皆淫內敗外者也。然或望有慧轉,及可支持歲月,所以者何,以其尚有胃府之氣,與以供給,不致遽絕。若留深噦現,是胃府已壞,則非鍼藥能為矣,故在早鑒形知情。

  二、一曰治神至五曰腑藏血氣之診

  帝曰。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天地合氣。別為九野。分為四時。月有小大。曰有短長。萬物並至。不可勝量。虛寔呿吟。敢問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滅。土得木而達。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絕。萬物盡然。不可勝竭。故鍼有懸布天下者五。黔首共餘食。莫之知也。一曰治神。二曰知養身。三曰知毒藥為真。四日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制也。虛者寔之。滿者泄之。此皆眾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則地。隨應而動。和之者若響。隨之者若影。道無鬼神。獨來獨往。

  【抒見】 本論。其一二所言,乃治本固基之術,其三四所言,乃藥物工具之用,其五所言,知所病處及生死期。未言醫者自身,循文可見。若云一二言醫自治,則紆而不順。夫醫必不病,而後始醫人病,必先自治,而後治病,是其原則,開卷已屢言之矣。豈曰此處如此,而無處不如此耶。

  八正神明論篇第二十六

  一、八正虛邪八風虛邪

  帝曰。星辰八正何候。岐伯曰。星辰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八正者。所以候八風之虛邪。以時至者也。四時者。所以分春秋冬夏之氣所在。以時調之也。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以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而氣至骨。入則傷五藏。工候救之。弗能傷也。故曰。天忌。不可不知也。

  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見三部九候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敗。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敗之也。

  【抒見】 八正神明論:「八正之虛邪,而避之勿犯也。」論中言虛邪之處,有處言風,如「所以候八風久虛邪」,有處言氣,如「八正之虛邪氣也」,氣與風原是一事,不過有顯微之別耳。感覺流動之力,顯而著者曰風,但覺涼溫寒熱之度者曰氣。風氣稱邪,皆因不得時正,四時八節,氣按八方而生,時與方違,乃天時不健,不能應時,不健謂虛,不應曰邪,論中名曰「天虛」,即八風之虛邪矣。再八節之前五後,時氣天然不足,亦謂天虛。正當節時,氣候不健,不能抗不勝方之氣,不能制所勝方之氣,則此兩方所來之風,皆是風邪,氣是氣邪,應避勿犯。

  離合真邪論篇第二十七

  一、大氣

  吸則內鍼。無令氣忤。靜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鍼。以得氣為故。候呼引鍼。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瀉。

  呼盡內鍼。靜以久留。以氣桎為故。如待所貴不知曰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鍼。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真氣者。經氣也。經氣大虛。故曰其來不可逢。此之謂也。故曰:候邪不審。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脫則不復。邪氣復至。而病益畜。故曰其往之不可追。此之謂也。

  【抒見】 離合真邪論:「大氣皆出,故命曰瀉。」又「大氣留止,故命曰補。」又「大氣已過,瀉之則真氣脫。」本論「大氣」三處,而講不同,一與三謂「大氣」是邪,二謂「大氣」是真,不過按上下文之意,測度而言,然「大氣」二字,未少變化,終欠暢達,易招悮會。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一、脈實滿及春秋生冬夏死

  帝曰。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

  【抒見】 通評虛實論:「脈實滿,手足寒,頭熱,何如?岐伯曰,春秋則生,冬夏則死」。腎與膀胱,表裏互資,陰陽並交,咸主生氣,必陰平陽秘,營衛乃治。脈實者,為陰氣充於外,脈滿者,為陽氣溢於外,陰陽錯亂守,故脈實且滿也。所現之病,自然陰陽不律,而有手足寒之陰象,又有頭熱之陽象,是不能陰平陽秘調和,離而各趨其極。天地之氣,亦生亦殺,在法其時,使得其調。此病遇陽盛之時,因真陽已溢於外,病固不宜,遇陰極之時,因真陰已充於外,病亦非宜,冬夏陰極陽盛之候,二逆故死。春秋半陰半陽,氣得調和,既不加重偏勢,乃可曰生。

  太陰陽明篇第二十九

  一、脾治中央長四藏不得主時等

  帝曰。脾不主時。何也。岐伯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獨主於時也。脾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抒見】 太陰陽明論篇:「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藏。」長者尊上之義,非長養發展之謂也。四時各得三,曰孟仲季,季月有四,為地支之辰未戌丑,皆是土運,故辰為夏長,未為秋長,戌為冬長,丑為春長。「各十八日寄治」者,茲以春時為例,季月雖土,而春生於東,行本屬木,二力交互,必有分疆,每一時有六節,春末二節,為清明榖雨,皆已處辰月土中,此春氣之末,木力已微,清明節末三日,土旺治令,榖雨之木,已成強弩之末,力已歸化土之疆域矣。故曰十八日寄治。餘三時,理可類推。「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者,上下四肢,受氣陽明,分辰未戌丑,出寄四隅,等於巡撫使者,傳寄中央之命,而四方之政,無不皆出中央,故脾居中樞為長,而不偏任方時。

  熱論篇第三十一

  一、兩感於寒

  黃帝問曰。今夫槷病者。皆傷寒之類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間。其愈皆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願聞其故。岐伯對曰。巨陽者。諸陽之屬也。其脈連於風府。故為諸陽主氣也。人之傷于寒也。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其兩感於寒而病者。故不免於死。

  帝曰。願聞其狀。岐伯曰。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曰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終於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絡於耳。故胸*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於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曰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於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於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藏六腑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其不兩感於寒者。七日巨陽病衰。頭痛少愈。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愈。九日少陽病衰。耳聾微聞。十日太陰病衰。腹減如故。則思飲食。十一曰少陰病衰。渴止不滿。舌乾已而嚏。十二曰厥陰病衰。囊縱。少腹微下。大氣皆去。病日已矣。

  帝曰。其病兩感於寒者。其脈應與其病形何如。岐伯曰。兩感於寒者。病一曰。則巨陽與少陰俱病。則頭痛口乾而煩滿。二日則陽明與太陰俱病。則腹滿身熱。不欲食。譫語。三日則少陽與厥陰俱病。則耳聾囊縮而厥。水漿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抒見】 同篇:「其兩感於寒而病者」其事有二,一者傷寒傳經,一曰巨陽,二曰陽明,各有其所現之證,遞至六日厥陰,所現之病俱在,藏與府證同俱,是兩感矣。二者「病一日則巨陽與少陰俱病」亦是兩感於寒,兩感雖同,生死之機則異矣。前者巨陽三傳而至太陰,設下傳之時,而以上之經病減,則是吉象,縱不減,尚待七日之轉機。後者表裏同病,三日而六經之病全俱,同感難得同減,自屬不治之症矣。

  二、時有所遺

  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熱有所藏。因其榖氣相薄。兩熱相合。故有所遺也。帝曰。善。治遺奈何。岐伯曰。視其虛實。調其逆從。可使必已矣。帝曰。病熱當何禁之。岐伯曰。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此其禁也。

  【抒見】 熱論篇:「帝曰熱病已愈,時有所遺者何也?岐伯曰諸遺者,熱甚而強食之,故有所遺也」。「遺」注家皆作留釋,固屬可從,若以病言,卻有未盡,若以字言,亦有他講。失覺失控,身漏液物,皆謂之遺,如遺矢遺溺遺精等。冷熱氣虛遺矢,盡知不贅,遺溺之症有「肺氣虛熱」、「發熱或閉或遺」、「熱甚廷孔鬱結,神無所用,不能收禁者」、「膀胱虛熱」等因。遺精之症,有「脾胃氣化不清,濕熱分注膀胱,竅阻火動。」、「君火不寧」、「相火亢盛」等因。熱甚強食,熱愈多食,而遺矢溺精,皆能致之,遺只解為留熱,似未盡也。細玩經文,時有所遺之時字,及諸遺者之諸字,不僅作遺留釋,理文兩相契合。

  刺熱篇第三十二

  一、其逆則頭痛員員

  肝熱病者。小便先黃。腹痛。多臥身熱。熱爭。則狂言及驚。*滿痛。手足躁。不得安臥。庚辛甚。甲乙大汗。氣逆。則庚辛死。刺足厥陰少陽。其逆則頭痛員員。脈引衝頭也。

  【抒見】 刺熱篇:「其逆則頭痛員員」字書員數也,辭源釋員員閟也,未注明出處,雖可曲解,無徵不足為信,王注謂「似急也」意亦難顯,若以閟釋,設喻勉強解之,假捉鳥獸,閉之籓籠,彼思出之,則奔突四觸,此閟使之然,故曰似急。然何若依數字義,作時重時減解,不較易明瞭乎?且亦不背症象,蓋下文云:「脈引衝頭也」既云脈引衝頭,顯可知矣。脈則搏動不停,時來時去,引之上衝則加重,去而不引則減輕,頭痛員員,脈數引衝使然也。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一、人迎脈

  黃帝問曰。人病胃脘癰者。診當如何。岐伯對曰。診此者當候胃脈。其脈當沉細。沉細者氣逆。逆者人迎甚盛。甚盛則熱。人迎者胃脈也。逆而盛。則熱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為癰也。

  【抒見】 「人迎」之脈有二:一左手寸部,二結喉兩旁,一寸五分,仰而取之,為足陽明胃經,此篇所言者,乃第二者。今日診脈,三部九候已廢而不用,只取兩手,右手之關,候脾與胃,從權從眾從今,久經公認暫置不言,若改變其名,則生誤會矣。蓋胃經確為足陽明也,張氏於診此者,當候胃脈之句,注云:胃脈者,手太陰之右關脈也。諒此是語病而已,決非直認胃為手太陰經,故代張氏,表而解之。

  二、人不能懸其病

  帝曰善。人有臥而有所不安者。何也。岐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故人不能懸其病也。

  【抒見】 病能論:「故人不能懸其病也。」懸者,物懸空中,不得安置其處也。如上*生癰,向下而垂,曰懸癰,飲水流於脅下,不歸化於膀胱,欬痛引吐,曰懸飲,皆形容其空懸之狀。此處臥不得安,伯曰:「藏有所傷,及精有所之,寄則安。」胃府水榖之精分輸五藏,而有傷者,不受其精,拒其寄也,是以有病,故曰「懸其病也。」

  大奇論篇第四十八

  一、脈至如華

  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不欲坐臥。行立常聽。是小腸氣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抒見】 大奇論篇:「脈至如華者,令人善恐。」華字王玄子注「謂如華虛弱」,張隱庵注「如華之輕微也」,皆未說明華為何物,不過儱侗推過而已。至馬元臺則曰「似草木之華,按之無本也」。較為顯明,直指為植物所開之花矣,惟花萬類不同,固多柔弱,然確有異處,牡丹芍藥,層層疊疊,荷則葩散而疏,菊則細密合聚,梅則葩輕蕊堅。究謂何種?

  脈解篇第四十九

  太陽所謂腫腰脽痛者。正月太陽寅。寅。太陽也。正月陽氣出在上。而陰氣盛陽。未得自次也。故腫腰脽痛也。

  少陽所謂心*痛者。言竹陽盛也。盛者。心之所表也。九月陽氣盡而陰氣盛。故心*痛也。

  陽明所謂酒酒振寒。陽明者。午也五月盛陽之陰也。陽盛而陰氣加之。故酒酒振寒也。

  太陰所謂病脹者。太陰。子也。十一月。萬物氣皆藏于中。故曰病脹。

  少陰所謂腰痛者。少陰者。腎也。十月萬物陽氣皆傷。故腰痛也。

  厥陰所謂*疝。婦人少腹腫者。厥陰者。辰也。三月陽中之陰邪在中。故為*疝。少腹腫也。

  【抒見】 萬事萬物,皆不離乎陰陽,有天之陰陽,地之陰陽,人之陰陽。更有常有變有兼,綜錯複雜,不能執一。岐伯曰:「陰陽者數之可十,推之可百,數之可千,推之可萬。」所謂常者,寅木為少陽膽,卯木厥陰肝。申金太陽大腸,酉金太陰肺等,乃人之藏腑陰陽也。本篇所言,天地之陰陽也。易經十數,固以奇偶別陰陽,尚以內外別陰陽,十數之前五為內,後五為外,前五以一陽為首,後五以六陰為首,故一六同居北方,而生成水,主冬時而用為藏。所藏之一陽,曰太陽,太者元也,如太極太初太始之例,正月斗柄指寅,為春陽之始,名寅為太陽者,水中所藏之太陽,初生得位,從原本立名也。五月午,為夏腸之極盛,居南方廣明之鄉,名午為陽明者,表明極廣大意也。九月戌,為乎燥陽收將藏,有入胎之象,名戌為少陽者,推及末後歸宿,而與之也。寅曰太陽,物有本末也,戌曰少陽,事有終始也。亥子曰少陰太陰,處時居方,為冬為北。辰曰厥陰,辰月前十二日,尚屬於厥陰肝木,三陰之次易知,不贅。

  刺要論篇第五十

  一、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

  刺皮無傷肉。肉傷則內動脾。脾動則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脹煩。不嗜食。

  【抒見】 一年十二月,分為四時,以五行屬之,例如春三月,東方孟仲寅卯為木,季辰為中央四支之土,但以出主東隅,不能離木範圍,故上月十二日,則為木屬,後十八日,方正土位。其南西北之孟仲月,亦如之,未戌丑之季月,亦前後兩屬。必以先十二,後十八者,乃一年三百六十日,分五行配之,一行各佔七十二日,春孟仲六十日,加季十二日,木數得七十二也,夏秋冬之火金水亦復如是。四季月各得正位十八日,合之土亦七十二日也。

  刺禁論篇第五十二

  一、刺中肝五日死刺中肺三日死

  刺中心。一日死。其動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動為語。刺中腎。六日死。其動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動為欬。刺中脾。十日死。動為吞。

  【抒見】 心為二生,肝為三生,腎為六成,肺為四生,脾為十成。馬元臺疑三五兩字相似,此篇或係錯簡,應為肝三日,肺五日,極有見地。竊以逆刺五藏,藏力厚者,可延至其成日死,力較薄者,至其生日,即絕氣而死矣。心為君主,故不待二日,大地為水土二行集體,其力皆厚,能各延至其成日死。張隱庵謂:「天主生,地主成。」按河圖決不如是。又謂陽藏死于生,陰藏絕于成,於此亦不符合。按診要經終論。言刺一段,雖缺肝一條,肺之死明載五日。王注:「四金數畢,當至五日而死」與此合觀,全釋然矣。

  刺志論篇第五十三

  一、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

  夫實者。氣入也。虛者。氣出也。氣實者熱也。氣虛者寒也。入實者。左手開鍼空也。入虛者。左手閉鍼空也。

  【抒見】 刺志論。後段實者氣入,虛者氣出,語固渾淪,細玩下文,自得其旨。前人雖有注釋,理不圓者,可以不從,總以達為寡過。若以病釋,症之實者,乃邪氣入居使然,症虛者,乃真氣出亡使然。若以治釋,正氣虛,必使之實,應以熱氣補入之,邪氣實,必使之虛,應以寒氣瀉出之。內經素問摘疑抒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