榧子的功效

  榧子的功效榧子(《唐本草》)【异名】彼子(柀子)(《本经》),榧实(《别录》),罴子(陶弘景),玉山果(《东坡诗集》),赤果、玉榧(《日用本草》)。 【来源】为红豆杉科植物榧的种子。 【植物形态】榧(《别录》),又名:野杉(《纲目》),香榧、木榧。 常绿乔木,高达25米。 树皮灰褐色,枝开张,小枝无毛。 叶呈假二列状排列,线状披针形,长1.2~2.5厘米,宽2~3毫米,愈向上部愈狭,先端突刺尖,基部几成圆形,全缘,质坚硬,上面暗黄绿色,有光泽,下面淡绿色,中肋显明,在其两侧各有一条凹下黄白色的气孔带。 花单性,通常雌雄异株;雄花序椭圆形至矩圆形,具总花梗,雄蕊排成4~8轮,花药4室;雌花无梗,成对生,只1花发育,基部具数对交互对生的苞片,胚珠1,直生。 种子核果状、矩状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2~3厘米,先端有小短尖,红褐色,有不规则的纵沟;胚乳内缩或微内缩。 花期4月。 种子成熟期为次年10月。 生长于山坡,野生或栽培。 分布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湖北等地。 本植物的根皮(榧根皮)、花(榧花)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10~11月间种子成熟时采摘,除去肉质外皮,取出种子,晒干。 【药材】干燥的种子呈卵圆形,长2~4厘米,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有纵皱纹,一端钝圆,有一椭圆形的疤痕,色较淡,在其两侧各有一个小突起,另一端稍尖,外壳质硬脆,破开后内面红棕色,有麻纹。 种仁卵圆形,皱而坚实,表面有灰棕色皱缩的薄膜,仁黄白色,有油性。 气微香,味微甜。 以个大、壳薄、种仁黄白色、不泛油、不破碎者为佳。 主产浙江,湖北、江苏,安徽、湖南、江西、福建等地亦产。 【化学成分】种子含脂肪油,中有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的甘油酯、甾醇。 又含草酸、葡萄糖、多糖、挥发油、鞣质等。 【药理作用】榧子浸膏在试管内对猪蛔、蚯蚓无作用,有谓能驱除猫绦虫。 日本产榧子含生物碱,对子宫有收缩作用,民间用以堕胎。 【炮制】榧子:拣净杂质,或去壳取仁,用时捣碎。 炒榧子:将净仁微炒至外表褐黑,内仁黄黑,发出焦香味为度。 或用砂拌炒至热透,内呈黄色,外具焦斑,取出,筛去砂,放冷。 【性味】甘,平。 ①《本经》:味甘,温。 ②《别录》:有毒。 ③《千金·食治》:味甘平涩,无毒。 【归经】入肺、胃、大肠经。 ①《本草经疏》:入手太阴、阳明经。 ②《本草新编》:榧子杀虫最胜,但从未有用入汤药者,切片用之至妙,余用人汤剂,虫痛者立时安定,亲试屡验,故敢告入共用也。 凡杀虫之物,多伤气血,惟榧子不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