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皮肤肿瘤

  恶性皮肤肿瘤常见皮肤恶性肿瘤 1.原位癌 1912年由鲍温(Bowen)氏首先报道,故又称鲍温氏病。是一种皮内鳞状细胞癌,属角化不良的癌前病变。 临床表现:皮损初为浅褐色小斑片,以后逐渐长大,相互融合呈斑块状,常有灰黄或黑褐色厚痂,或表浅糜烂形成溃疡。多见于40岁以上患者。本病全身均可发生。 组织病理:表皮角质增厚和角化不全,棘细胞增生,有大小形态不等异型细胞,胞核较大,染色不均,称为鲍温氏小体。

  2.基底细胞癌 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是基底细胞恶性增殖所致,可能与日光及离子辐射损伤有关。 临床表现:初为豆粒至扁豆大坚硬结节,表面有暗灰或黄褐色痂皮,癌组织潜伏其下。皮损继续发展形成溃疡,其特征是中央稍凹陷,周边略隆起呈堤状。指盖到硬币大小。多见于老年人,面部、鼻周围、眼眶周围多见。病程缓慢,一般不发生转移。 组织病理:肿瘤来自基底细胞呈栅栏状排列,肿瘤与基质之间存有裂隙。

  3.鳞状细胞癌 又称棘细胞癌或表皮样癌。常在放射治疗、梅毒、慢性溃疡、烧伤瘢痕、日光性角化病、皮角及肉芽肿等皮肤损害基础上发生。 临床表现:初为豆粒大坚硬结节,多呈红色,表面粗糙,典型的呈烂菜花状,破溃后形成溃疡,有恶臭。多见于50岁以上的男性。好发于头、面和颈部,易发生转移。 组织病理:癌组织呈团块状或条索状,浸润真皮甚至皮下。

  4.恶性黑色素瘤 本病又称痣癌、黑素癌。体表的黑痣或色素性母斑,经长期刺激、不彻底治疗及活体检查等可诱发本病。 临床表现:皮损初为黑色扁平或稍隆起的斑块,以后迅速增大,呈大小不等的乳头瘤样黑色结节或菜花状,可破溃形成溃疡,有黑色渗液。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好发于足部,也可发生在其他部位。本病是一种极恶性癌。 组织病理:癌细胞形态与痣细胞相似,但显著变异。有黑色素的梭形细胞,组成带状或巢穴形细胞团。

  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皮肤病(如着色性干皮病,瘢痕疙瘩、顽固性溃疡等)和物理化学性刺激(日光、紫外线、X射线,煤焦油等)有关。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可作病灶刮片及钳取活体组织作病理检查确诊。

  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手术切除,放射以及激光和冷冻外科,化学药物动脉灌注、局部注射及局部敷贴等方法。

  本病在中医临床中多属于“翻花”、石疔”、“黑疔”等范畴。祖国医学认为,皮肤癌是风毒燥热之邪久羁留恋,内耗阴血, 夺精灼液,致肝血枯燥,肌肤失荣,肺气失调,皮毛不润,易招外邪,皮生恶疮。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22例,4例7~15天治愈,6例16~30例天治愈,3例31~40天治愈,7例41~60天治愈,2例61~90天治愈,随访观察17例3年以上,均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