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

  李杲,字明之,号称东垣老人,是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他生于金世宗大定二十定(公元1180年),卒于元宪宗元年(公元1251年),终年71岁。他家世居真定(今河北省正定,因真定汉初为东垣国,所以李杲晚年自号东垣老人),富甲一方。

  李杲出身于一个富豪家族。他的父辈好读书,招待宾客,常有名士拜访他家,他虽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但聪明好学,异于群童,长大后为人忠厚,品行端庄,尊长爱幼,虽有万贯家资,却很少外出交游,从不涉足声色游乐场所。一些富家子弟对他的高尚品格颇为嫉妒,事先设下圈套,请李杲赴宴,席间使妓女轻浮亲昵地挑逗他,李杲为之大怒,痛斥妓女并把被其拉过的外衣当场脱下烧掉,愤然离去。

  他曾从师于当时的名儒翰林学士王若虚、冯叔献学习《论语》、《孟子》和《春秋》。为探讨学问,他在自家宅院的空地上建起书院,专门邀请和接待来访的儒士,其中有生活拮据者,他均予以周济。在金章宗泰和年间,李杲20多岁时,他家乡一带闹饥荒,灾民流离失所,困苦不堪,他慷慨解囊,设粥赈灾,使好多百姓免于非命。

  此后不久,李杲的母亲王氏患重病,请了家乡好多医生,诊断治法众说不一,几乎吃遍各种方药,病情不但不见好转,反而日益加剧,最终还是死去。李杲因自己不懂医学只能眼睁睁看着亲人被疾病折磨而丧生,感到十分悲痛。他发誓说,如果遇到良医,我一定拜其为师,以补我的缺憾。当时易水(今河北易县)张元素为燕赵名医,李杲求医心切,不惜远离家乡四百余里,挟千金拜其为师。经过数年的刻苦学习,李杲“尽得其法”,基本掌握了张元素的学术思想和诊疗技术,遂辞别元素返回故里。因李杲家资“富厚”,回乡后并未作专职医生,人们也不敢叫他李医生。因为按照当时的社会情况,一个富豪阔公子的社会地位要比一个专职医生的社会地位高得多。上流社会的人虽知李杲深通医理,但碍于其家境富有且性情清高,没有危重之疾不敢轻易求其诊治。凡经李杲诊治的病人,尽管皆为疑难杂证,但多获奇效。据《元史》记载,北京(今河北大名)人王善甫,是当时的京兆酒官,病患小便不利,眼球突出,腹胀如鼓,膝上肿硬“欲裂”,饮食不下,诸医用脾胃论》、《兰室秘藏》和《用药法象》等。

  他的理论学说诞生后,得到其弟子王好古、罗天益等人的继承发展。王好古一方面大量吸收东垣的药物学理论,重视其临床应用,另一方面受东垣深入阐发内伤脾胃病机理论的启发,创立了“阴证论”。罗天益则比较全面地吸收了东垣的脾胃学说,在脾胃内伤病纲目分类及其临床应用经验的认识上,进一步丰富了东垣的脾胃学说。他的学说对后世医家,尤其是温补学派影响很大。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医家之门户分于金元”。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为我国医学史上承前启后影响最大的两大学派,李杲为易水学派的中流砥柱,他学医于张元素但对后世的影响可谓在元素之上。朱丹溪虽为河间学派的三传弟子,但其学说在某些方面也受李杲学说某些启示。明代以后,薛立斋、张景岳、李中梓、叶天士等医家都曾对李杲的学说景仰、研习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自成一家。此外,龚廷贤、龚居中、张志聪等均受李杲学说很大影响。尽管李氏学说的继承者们已经明确,片面强调脾胃未免有些偏颇,但李杲学说在我国医学史上仍不失为划时代的一个里程碑,作为一名伟大的医学家,他将永远名垂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