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戴思恭
戴思恭,字原礼,号复庵,生于元·泰定元年(公元1324年),卒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是我国明代著名医学家。
戴思恭家传学儒,并数世业医。据《浦阳建溪戴氏宗谱》记载,自第14世行医始。戴思恭为第18世,除第16世无人行医外,第15世、17世均有人业医,父戴士尧是文学家戴良之兄,早年弃儒学医;弟思温,字原植,号益斋,亦以医名。戴思恭从小就深受家庭环境影响,博学广纳,勤奋向上。元至正三年(1343),戴思恭与弟思温随其父徒步到义乌,一同拜在金元时期著名医家朱震亨(字丹溪)门下,当时受业于朱门的弟子有很多,由于戴思恭颖悟绝伦,刻苦好学,所以最受朱氏的赏识,得到的传授最为精深。其父不幸早卒,其后戴思恭学成回乡,以其高明的医术闻名于江浙一带。戴氏还从罗知悌学过医。
明朝洪武年间,戴思恭被征为正八品御医,授迪功郎,由于他的疗效特别好,所以明太祖朱元璋非常看重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五月,朱元璋得病而久治不愈,下令逮捕医官,唯独慰勉戴思恭说:“你是仁义人,不要怕。”仍重用他。不久,明太祖病逝,建文帝即位,将诸侍医治罪,独提升戴氏为太医院史。到永乐初年(公元1403年)以老辞归乡里。三年后再次被征召入朝,因他与当时的皇帝朱棣有旧交,并为他治愈过寄生虫病,所以免去了他的跪拜礼,年底又告老还乡,十天后病逝,享年八十二岁,葬于浦江独秀山。戴氏一生尊重丹溪,去世前,“犹不忘祭奠先师之墓”。
与戴思恭同乡同时代的宋濂的《宋学士文集·翰苑续集》中,有多则其医案记载。
戴思恭的叔叔戴仲帝六月患大热,面色发红口中说胡话,身上发红斑,其他医生投以通腑攻里的泻下剂大承气汤,而身热更高了。思恭诊其脉后说:“左右手脉都虚浮无力,不是真热,张子和说过‘当解表而勿攻里’,此证与之相似,须用发汗的方法。”便用附子、金匮钩玄》三卷。
戴氏的医学见解,主要是阐发其师朱丹溪的主张,他在丹溪学术思想指导下,往往能透过师承而加以发挥。丹溪说,“气有余便是火”,戴氏补充说:“气属阳,动作火”。并称“捍卫冲和不息之谓气,扰乱妄动变常之谓火”。丹溪谓:“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戴氏引申后,对六郁辨证及治法,都很精审。指出传化失常是致郁关键,在郁证中又以中焦致郁居多,深化了丹溪六郁之说。戴氏对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诸家说,俱深入钻研,择善而从,不拘一家,无门户之见。
戴氏承丹溪之学而最得其传,对丹溪未竟之论予以补充、发挥,不愧为丹溪高足。其学术思想主要在于对气、血、痰、郁四者的论述。戴氏治病,能凭脉辨证,极为精确,处方用药,也极为高超。不愧为一“学纯粹而识深远”的医学大家。
戴思恭传授弟子吴中王仲光,仲光曾孙观亦精医。
- 北宋著名儿科学家,钱乙
- 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
- 我国医学史上著名的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
- 滑伯仁,元末明初著名的医家
- 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一部总结疾病病因、病理、...
- 皇甫谧写成了《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 华佗,外科医学的开山鼻祖
- 扁鹊之望、闻、问、切四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