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中外医学交流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我国医学同国外医学的频繁交流,不仅促进了彼此间医学水平的提高,同时也为中外人民友谊的沟通,播下了一批批种子。

  早在公元前138年到公元前115年时,西汉武帝刘彻就曾派张骞二次出使西域,出于政治原因,张骞除了到月支以外,还在波斯等国逗留了很长一段时间。东汉时,著名的班超也曾出使西域,为广泛开辟东西方之间的通道作出了杰出贡献。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光辉业绩。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的药物和东南亚各国的医药开始陆续传入我国。根据记载,这些舶来品为:苜蓿、葡萄、胡桃、蒜、印度医药。此外,尚有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输入的一些药材,如南海的龙眼、荔枝,西南的犀角、羚羊、麝香、琥珀等等便是。

  到了唐代,由于内外交通和航海日益发展,从而为中外文化交流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那时,著名僧人加法显、玄奘、鉴真等人,就曾先后到过印度、阿富汗、尼泊尔,以及日本等地。后由宋元而历明清,这种交流日益频繁扩大,其中表现于医药领域中的,主要以与以下等国的交流为突出。

  一、中印医药交流

  中国和印度都是世界上显赫的文明古国,早在春秋之时就已有陆路的沟通了。在医药交流史上,我国很早以前就曾向印度输出如丁香、沉香、诃黎勒、苏方木等。此外在医学上,越南的治痢药方也曾经在宋代一度传入我国。

  可见,我国医药和国外的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头绪纷繁。此外如中国和大秦(东罗马)的早期医药交流,中国和欧洲在明代的医药交流等等,也很具有历史意义,而其中尤以中医脉学、舌诊,以及针灸等传入欧洲各国为最具影响。再如明清期,随着西方天主教传教士的来华,又把欧洲的科学文化知识如医学人体生理解剖和某些诊疗技术,以及药物等等,陆续传入我国,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我国医药学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