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瘀生脉法防治术后血管危象疗效肯定

  显微骨科技术在组织缺损及手指完全离断的应用目前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是组织移植/再植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最近,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二骨科晋大祥等研究人员运用化瘀生脉法防治术后血管危象(术后吻合口血栓形成),疗效肯定,且未发现毒副作用。

  研究人员收集该院住院需行小血管吻合术的病例41例,采用双盲法并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化瘀生脉组(中药化瘀生脉组)22例,男16例,女6例,年龄在14~56岁之间,其中断指再植10例,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2例。阿司匹林组(西药组)19例,男15例,女4例,年龄在7~61岁之间,其中断指再植9例(共11指);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10例。两组性别、年龄、诊断分类、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均由同一手术小组完成整个治疗过程。于术后当天起,均行相同的支持疗法,维持有效循环血容量、抗感染等治疗。中药化瘀生脉组患者罂粟碱30毫克肌注,每8小时1次。化瘀生脉组用川芎嗪注射液160毫克静脉滴注,每8小时1次,连用6天;患者同时口服生脉成骨片,每次6片,每天3次。阿司匹林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每次50毫克,每天3次,连续7天。两组均不再用其他活血化瘀中药和抗凝溶栓西药。

  研究结果显示,化瘀生脉组发生血管危象4例(发生率18.2%),其中1例动脉危象,3例静脉危象,手术探查(证实吻合处血栓形成后切除栓塞吻合口重建组织血供)成功两例,坏死两例(坏死率9.1%);阿司匹林组发生血管危象6例(发生率31.6%),其中两例动脉危象,4例静脉危象,手术探查成功两例,坏死4例(坏死率21.1%)。两组血管危象发生率及组织坏死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化瘀生脉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组。化瘀生脉组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阿司匹林组3例出现胃肠道刺激症状如食欲不振、恶心等。

  术后血管危象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血瘀”范畴。认为其发生是由于血脉运行不畅或停滞凝聚所致,治疗宜活血化瘀通脉。中药川芎性味辛、温,具有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和祛风之功效。现代阿魏酸、挥发油、挥发性油状生物碱及酚性物质等化学成分;其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川芎嗪在体外对诱导剂ADP(二磷酸腺苷)、胶原、凝血酶所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有研究证实,川芎嗪抑制血小板功能及血栓形成是通过调节TXA2/PGl2之间的平衡而发挥作用的。川芎嗪的作用机理可能有以下两个方面: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在纤维素支架上延伸;改善内皮细胞营养,促进内皮细胞分泌更多NO及PGI2等抗凝物质。而以川芎为主要成分的生脉成骨片具有活血化瘀、促进骨质生成和消肿止痛等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确切,故也可用于术后血管危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