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证效评价促进中医发展

  以客观、规范、定量、精确为基本要求,将中医的概念、证候理论作客观化、定量化转移,采用实验、实证、科学分析的方法,开展中医学的“实质”研究、“物质基础”研究,以及在器官、组织、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使中医气、阴阳、脏腑、经络、证等抽象概念可以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语言进行阐释和翻译,从而使中医成为一门物质基础明确、实验指标客观、数据精确、证效标准具体的科学。

  中医证的实质研究

  1.中医证的规范化

  目前中医证的临床研究有待加强,应尽快找出各种中医证的“金指标”(特异性指标)或“关键指标”,并将其运用到中医证的临床研究中去。因此,在中医证的临床研究中,应选取与该证轻重程度及向愈与否直接相关的指标。

  中医证的研究是解决中医疗效评价研究的关键,客观规范中医证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基础,临床中对中医证的归纳和量化是一个艰难的过程,既往许多专家致力于用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来探讨“证”的本质,试图找出能反映“证”本质的客观化指标,便于定量诊断和疗效的客观评价。如通过对脾气虚证的消化和吸收功能的研究发现,脾气虚证的餐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异常、D-木糖排泄率降低、胃肠电功能异常等指标,于是把这些指标纳入了脾气虚证诊断的参考标准中。又如把血液流变学、微循环等指标纳入血瘀证的诊断标准中。这些研究旨在解决中医证候的诊断均是软指标无法量化的问题,希望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诠释中医理论。但是对这些证候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些指标的特异性并不十分理想,其应用的价值受到限制。

  我们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近几年尝试对中医证的研究,参加了国家中医证候规范研究,对抑郁证、慢性肝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进行科学地规范研究中医证。并且进行辽宁省国家级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总结和传承方法研究,采用两种形式进行名老中医的经验总结和传承方法的研究。一是具有独特诊疗技术的一位名医(个人)的经验总结,二是具有地域性的一个疾病诊疗规范的多个名医(集体)的经验总结。将证型、症状、体征、处方、药名、药量、配伍等规范化及量化,形成量化数据项,输入数据库,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建立对名医的学术思想和辨证、处方、用药、配伍等规律的研究方法。利用此方法研究名老中医临证经验的继承、传承的模式,找出名老中医诊疗某种疾病的辨证施治规律,确立治疗某种疾病的理论体系。我院又参加国家证候研究子项目,评定中医证的标准,实现中医现代化。

  2.中医证的定量和半定量

  辨证论治及确切的临床疗效是中医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两个基础的实施皆有赖于证候诊断的明确。在新时期,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是中医发展的主题,中医证候的标准规范成为影响中医学发展与创新的重大科学问题。

  中医传统的诊断模式是四诊合参。望诊中望神、色、形、态,是否纳入放射线,显微镜,照影技术等;闻诊的闻声音、嗅气味,是否纳入便,尿常规等;问诊的十问歌,根据情况纳入一些生化检查等;切诊脉象、按诊肌肤,是否纳入B超、CT、心电图等。从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的原理和方法,收集整理有关中医药治疗的临床研究资料,建立中医药治疗临床研究文献的系统性分析信息库,及系统评价协作网络组织,对其中高质量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进行临床疗效回顾性总结,将观察重点由以往的临床症状、体征和理化检查转变为远期预后和生命质量与前者并重,如在高血压的疗效评价上,不但要观察药物的降压效果,更注重对重要器官的保护,如心、脑、肾等重要器官。

  3.建立中医的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中医临床疗效系统评价体系的建立,推广和应用,是一项繁复的系统工程。它的总体目标是:建立一个包括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中心和资料中心在内的,由专业虚拟网络进行连结和协作的,能资源开放和成果共享的完整体系,科学、系统地评价中医药新产品、新技术和新疗法的临床疗效。

  构建并完善中医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①对于“病”的公认的常规疗效评定指标;②构成证候症征变化的评定指标;③生命质量的评定指标,包括通用的生命质量评定量表、体现中医学特点的通用生命质量量表、疾病特异性的生命质量量表。为保证中医临床疗效系统评价的客观性、科学性,除了保证对“病”、“证”的诊断和临床疗效评价标准的权威性、客观性之外,还有赖于评价过程中的规范操作。所以还需要建立一整套具有科学性、权威性的中医临床系统评价体系的操作规范,规范操作行为和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