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技术发展缓慢的反思

  由于历史以及其他诸多原因,中医学在科学理论和临床实践层面有着一定的优势,而其在技术层面的弱势也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在近几十年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展中医现代化研究过程中,没有充分按照中医学理论观念去发展中医现代技术,使得目前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存在着要么几乎停留在原来的水平,要么脱离了中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特点等问题。导致中医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十分缓慢,没能有效地促进中医学术进步和中医诊疗能力和水平的发展,这也是制约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本文作者从中医技术发展的源流进行探索,分析了中医技术发展缓慢的历史背景,从战略的高度,提出了中医技术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编者按

  进入21世纪的今天,中医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如何在保持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下,有效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建立现代中医学的科学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中医药医疗卫生保健的能力和水平,促进现代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更好地为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近50年来,在政府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中医行业和相关领域的科学技术人员开展了中医技术研究与开发工作,特别是在脉象诊断技术、舌象诊断、经络诊疗技术等方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甚至有些技术的研发也被列为国家的科技计划项目。经过近50年的努力,取得了20余项中医技术成果,到目前为止,已注册专利的中医技术与仪器共100余项。但目前的中医临床实践所应用的诊疗技术几乎还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所研究开发的现代中医诊疗技术没有被行业认可并得到推广,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单纯成果或专利的状态而束之高阁;没有攻克一批对中医现代化发展带动性大、覆盖面广、关联度高的关键技术及其配套集成技术,影响了中医学术的创新和发展,影响了中医优势和特色的发挥,影响中医实践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影响了中医在中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中作用的发挥。

  ■尊古尚古观念影响中医技术发展

  中国古代学与术不分,主要表现在:第一,中国古代“学”与“术”没有明确的分工。梁漱溟曾说,在中国是无论大事小事,没有专讲他的科学,凡是读过四书五经的人,便什么理财司法可作得,但凭你个人的心思手腕去对付就是了。第二,中国古代有辉煌的技术,如火药、造纸、印刷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但是这些技术都是经验技术,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发明的,而不是基于科学理论或原理而发明的技术。梁漱溟认为,中国古代只有“手艺”即技术,而没有“科学”。他说:“我们虽然也会打铁、炼钢、做火药、做木活、做石活、建筑房屋、桥梁,以及种种的制作工程,但是我们的制作工程都靠那工匠心心传授的‘手艺’。换言之,技术(手艺)源于经验的积累,传授也靠口授和弟子们在实践中的经验再积累。第三,自古以来,中国在观念上是轻视技术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和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分析关于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都指出了,古代中国认为技术不重要,是“奇技淫巧”。因此,中国的工商科技发展驻足不前,永远停留在靠天吃饭的农业社会的形态上。在这种环境下,中医的诊疗技术停留在原来的水平是可以理解的。

  ■较强的实用性影响了中医技术升级

  从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本身特点看,虽然理论不强,但偏重实用,而且大多技术具有“以不变应万变”,一专多能的特征,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能够应对实际中的任何问题,不需要有新的替代技术产品。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对筷子曾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但从科学发展角度来看,筷子是一种极端原始的、天然的工具,不含任何复杂的工艺技术。

  中医的诊疗技术也是这样,无论舌诊还是脉诊,无论针灸还是推拿,几乎亘古未变,仍然是中医医疗实践中的主要而且是有效手段,甚至今人仍然以追求古人的技术水平为目标。无论疾病怎样变化,中医的诊疗方法仍然“以不变应万变”。中国古代科学技术这种较强的实用性和以不变应万变的特点,在一定的社会发展条件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医疗实践的需要,客观上也影响了中医技术升级。

  ■软技术特征限制中医技术向硬技术发展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技术区分为“获得术”和“制造术”两大类。获得术包括学习术、知识获得术、利润获得术以及斗争术和狩猎术;制造术包括农耕术、医疗术、建筑术以及生产工具和艺术品的制作术。近来,有学者提出应该“回到柏拉图的技术原点”来认识和发展技术,并依此将柏拉图的两类技术归结为硬技术和软技术。对于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操作被归结为硬技术,而对于人类之行为和心理的操作被归结为软技术。软、硬技术如同计算机的软硬件:一方面,硬件配置相同的计算机由于软件配置不同而具有截然不同的能力;另一方面,高效能的软件在硬件配置低的计算机上运行会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很大程度上,中医的技术是属于软技术范畴。

  首先,中医通过四诊获取人的健康状态的信息后进行辨证、立法、处方的过程,是通过感知和理性思辨认识疾病,确立治疗方案的过程。其次,从操作对象和思维方式看,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其基本的思维形式是区别于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具象思维,即通过感官获得对事物的具体感知,是医生的主观感知患者的客观。数千年来,中医注重的是内在的、个体化的洞察力、感应技术和思辨技术。第三,从技术参数上看,中医将人看作是自然、社会的一个有机部分,因此,人的因素、社会因素、时间因素、地理因素等都是中医技术的重要参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自然也就成为中医诊疗实践中的重要原则了。

  鉴于此,在几千年中医发展的历史中,历代医家更注重卓越的思辨能力和体验技术,并且这些能力和技术很大程度上能够满足中医临床实践的需要,因而就影响了以“物质”为载体的硬技术的发展。

  ■技术在中医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相互的依赖程度越来越明显。在这种大趋势下,注重在中医科学原理下,融合现代适用技术,发展中医现代技术,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律的必然选择,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

  20世纪以来,在医学技术的价值导向和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医学技术的发展更加迅速,现代医学也因此从更广阔的范围和更深刻的层次上,从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上,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揭示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的规律,寻求更为精确、便捷、有效的诊疗手段。

  从中医学历史发展上看,中医学的产生,并不是从理论开始的,而是从原始的、朴素的、简单的治疗手段开始逐渐积累、总结、发展起来的。我们的祖先,通过不断实践和创造,历经数千年演变与发展,逐步形成了中医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术与方法。从砭石到九针,从神农尝百草到丸散膏丹汤饮酒露的制剂技术,从推拿正骨手法到小夹板的应用,从三部九候到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都是时代的创造,都是当时社会发展条件下的医学领域的领先技术。几千年来,直至18世纪现代医学传入中国,中医学就是依靠这些技术,实现了中医学临床实践的功能,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没有这些独具特色的中医诊疗技术与方法,中医的理论观念就无法在医疗实践中体现社会价值和科学价值,中医就没有生存的空间。

  历经数千年的积累与发展,中医学形成了自成一体的理法方药辨证体系,其中的中医技术是实现中医理论观念和医疗实践的载体。无论理论如何先进,无法在实践中付诸实施,无疑是空谈。提高中医的实践能力和水平,将中医学的理论优势转变成实践优势,是中医学发展的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发展中医学技术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