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资冲击下我国酒业危机与机遇并存--“中国糖酒市场分析”专题信息(四)

  新华社长沙10月9日电(记者苏晓洲)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背景下,中国酒业已感受到来自外来资本的影响。因此如何应对挑战成为2003全国(首届)糖酒副食商品交易会专家论坛的热门话题。

  中国商业联合会副秘书长、行业发展部部长兼信息中心主任王耀认为,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对国内品牌的冲击主要集中在啤酒和葡萄酒行业。首先,啤酒受到外资品牌冲击比较大。目前除国外啤酒品牌直接进入国内市场外,国际啤酒厂商利用技术和资金的优势收购国内品牌已是大势所趋。外资企业非常看重中国及周边发展中国家市场,纷纷将巨资投向我国,嘉仕伯、百威等品牌纷纷在我国设厂或收购我国啤酒企业。最值得关注的是国际啤酒业巨头SAB入主“哈啤” 后,其旗下的“华润”、“哈啤”产销量超过300万吨,将占据我国啤酒销量15%的份额,我国啤酒行业正面临巨大挑战。

  其次,在与我国脆弱的葡萄酒行业竞争中,洋葡萄酒将凸现优势。王耀就此分析道,尽管目前国产葡萄酒品牌还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但这主要是价格因素使然(进口葡萄酒的价格较高)。根据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有关约定,到2004年,葡萄酒的关税将由原先的65%降为14%左右。这样,洋品牌在2004年大举进入中国市场后将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随着葡萄酒关税的大幅降低,按照国际葡萄酒商以往在国际市场一贯采取的低价策略,届时很有可能在中国走低价路线,从而对国产葡萄酒形成巨大冲击。另外,国产葡萄酒在消费量上还有很大潜力,国外资本非常看好这一市场,而国内葡萄酒企业在工艺、技术上都落后于国际水平,竞争形势异常严峻。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隆国强就来华外资的特点作出如下分析:从1993年开始,我国利用外资总额在发展中国家中就排名第一,从2002年开始,中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中国市场的迅速崛起使海外企业看到了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就酒业市场而言,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市场从粗放的估计或推算转变为现实的消费能力。以红酒为例,过去国外公司的市场评估是按照中国13亿人口每人消费1两红酒的市场有多大来推算。现在则随着消费市场的稳定和成熟,每年的市场需要量和发展潜力都可以准确量化,这对于一些稳健的跨国投资者更具吸引力。

  隆国强指出,目前外资在沿海地区GDP中所占的比重大多数都超过300%,有些甚至超过了50%,对酒业发展和演进影响巨大:

  1.外资带来新产品、新技术,形成新的消费。国外企业特别善于观察人们的生活,创造出新的消费文化和新产品去适应和满足人们的新需求。以酒类为例,外资的进入,中国白酒市场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破,红酒、啤酒异军突起,白兰地、威士忌等洋酒也有了一席之地。这种市场格局使企业单一品种打天下的时代结束,必须适应不同的消费需要生产产品才能保持竞争地位。

  2.市场分割的局面发生变化。并购重组导致行业集团化格局将成为大趋 势。在与跨国资本的角逐中,酒业市场竞争将更加剧烈。其结果固然会导致部分内资企业被淘汰,但更重要的是竞争的环境能造就现代化的企业(不断调整产品和经营策略,最终提高整体竞争力)。与高手过招才能不断提高,因此,中国酒业与外资竞争的过程也是全行业提高国际竞争力的过程。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白酒行业是典型的竞争性行业,“国退民进”是一个总趋势。目前全行业仍处于松散的“小而全”状态,真正能驾驭市场、具有大型市场整合能力的酒业生产集团还没有真正形成。同时,白酒行业与地方财政挂钩过紧,“当好县长,管好酒厂”思维仍然大行其道。他预计,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影响的深入,酒业将进入行业大整合的时代。相关企业要抓紧当前国有资产体制改革的契机,在今后一个较长的时间范畴内,企业跨越资本门槛,运用金融市场的能力是最主要的核心竞争力。

  王耀还指出,面对外资的挑战,国内糖酒业仍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厂商在广告宣传上投入过大,而对技术更新和产品研发投入不足。目前,国内糖酒企业产品品种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对产品自身品质的关注严重不足。此外,产品包装设计水平也有待提高,禁绝假冒产品、防范地方保护主义依然任重道远。就此王耀建议,国内糖酒企业应迅速加大对技术和产品研发的投入,增加产品品种,提高质量;而产品包装不仅要提高档次,更要体现中国文化。

  隆国强则强调,糖酒企业当前应对外资冲击的当务之急是要克服失败主义的情绪,参与国际竞争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对外资企业全套开发、生产、营销、市场运作等方面进行模仿学习。在市场竞争中,既要注重发挥自身优势,也要争取找到利益共同点,在合作中寻求生存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