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基础研究持续进行
“第九届海内外生命科学论坛”在京隆重召开,与会专家强调:加强重要病毒性流行病学趋势一致。因此,这些变异可能在SARS-CoV突破种间隔离并最终实现人间传播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分子机制研究
军事医学科学院生物工程研究所副所长曹诚研究员报告了“SARS冠状病毒核壳蛋白与人翻译延伸因子EF-1α相互作用的研究”,其最终结论是,EF-1α与N蛋白的相互作用使细胞多核及抑制翻译可能是SARS-CoV致病的分子机制之一。
曹诚研究员指出,虽然目前SARS相关研究取得了诸多成绩,但对于SARS-CoV的主要毒力因子及其致病的分子机理仍知之甚少。SARS-CoV核壳蛋白(N蛋白)有422个氨基酸,与其他的冠状病毒N蛋白仅有20%~30%的相似性。实验室前期研究表明,N蛋白可引起炎症并导致多核细胞,可能是SARS-CoV的致病因子之一。酵母双杂交研究发现,SARS-CoVN蛋白与翻译延伸因子EF-1α具有相互作用。多个剧毒毒素(如白喉毒素)均是通过与翻译延伸因子相互作用,强烈抑制蛋白质的翻译,从而发挥其细胞毒作用的。
他们的后续研究更是为上述结论给出了有力证据:EF-1α与N蛋白具有体内外相互作用,并能直接结合,且在细胞质内共定位;N蛋白的第168-207位氨基酸是一个和EF-1α相互作用的结构域;N蛋白抑制翻译,1微摩尔浓度的N蛋白在体外翻译系统中几乎可以完全抑制蛋白质翻译,在细胞内翻译抑制有效率达50%~80%;N蛋白导致EF-1α聚集变性,使后者不能发挥作用,同时导致应急蛋白热休克蛋白70与EF-1α的不可逆性;N蛋白导致细胞在G1/S期延迟,生长受到抑制;EF-1α促进肌动蛋白的聚合及成束,而N蛋白通过与EF-1α的相互作用抑制了肌动蛋白的聚合,导致分裂沟不能形成,抑制胞内分裂,从而使细胞产生多核。
- 美发现肺癌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机制
- 俄发现葡萄可有效预防女性动脉硬化
- 英夫利昔单抗治疗重症难治性银屑病有效
- 预判癫痫手术转归磁共振波谱有用武之地
- 上海医工院聚焦植物内生菌研究
- 多做分外工作有利于增加自身附加值
- 滥用抗生素招致妇科病
- 乙肝致病机理及治疗药物研究再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