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转移的中医研究进展
临床上,转移是导致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肿瘤转移的发病机制及防治亦是当今中西医肿瘤学界研究的重点。近年来,恶性肿瘤转移的中医药研究从理论、治则、实践研究等方面,都有所创新和收获。
■理论探讨新主张
北京中医药大学张健等提出肿瘤转移的传舍理论,认为癌毒是癌瘤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也是造成癌瘤转移的内在根本因素。全身及局部的阴阳气血之虚是癌瘤转移的必要条件。气滞、血瘀、气虚血少是外在因素,也是癌瘤转移的重要条件。此外,癌瘤的转移还与环境气候因素及个体的体质因素等有关。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还提出固摄培本解毒法以预防和控制肿瘤转移。
辽宁中医学院王文萍等提出肿瘤转移的“痰毒流注”理论。研究人员还从中医经络和藏象理论角度阐述了各脏易成为及不易成为肿瘤转移靶器官的机理,认为肿瘤转移是痰毒流注,络损血瘀所致,因此“贮痰之器”的肺易成为转移之所;全身之各路经脉多从巅入络脑,而却无发自脑系下走脏腑之经脉,经络运行是有方向性的,因此,脑与周身经脉的循行关系可能是脑肿瘤极少发生颅外转移,颅外肿瘤常常发生颅内转移的主要原因;肝内存在缓行脏推动全身血液运行,内有急行之血,痰毒难以停留,且有心包代之受邪,故不易成为转移靶器官;脾为“孤脏”,虽主统血及运化水湿,但脾本身不是水液及血液运行的通道,因此其功能对自身的调节作用相对较弱,故即使脾脏虚弱,也甚少发生肿瘤转移。
■治则治法新依据
祛邪和扶正是治疗肿瘤积聚的两大基本法则。在肿瘤转移的治疗中,扶正培本与活血化瘀是研究重点。近年来,许多学者以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探讨了扶正培本及活血化瘀中药对肿瘤转移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扶正培本对肿瘤转移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肿瘤的发生发展与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有直接关系。实验与临床研究表明,机体的免疫功能状态随着肿瘤的不断生长而进行性下降,特别是晚期带瘤机体的各种特异性的细胞与体液免疫功能均受到显著的抑制,构成了肿瘤发展过程中恶性因果转化链中的重要一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朴炳奎认为,癌症患者普遍存在免疫缺陷,其机制除患者自身多处于中老年外,致病因子的免疫抑制作用、癌瘤直接产生的物质和肿瘤影响下其他组织的间接释放物,都引起免疫抑制。肿瘤还使免疫活性细胞大量消耗,抑制性T细胞增多,营养不良,这些都是降低免疫机能的因素。
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扶正培本中药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包括影响非特异性免疫(升高外周血白细胞,增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影响特异性免疫(促进细胞免疫功能)和增强体液免疫功能,还具有改善物质代谢,增强内分泌功能,改善骨髓功能,增强机体抗害能力,抗肿瘤,促进机体康复等作用。而应用于肿瘤机体,扶正培本中药具有抗突变,抑制诱癌发生,抑制癌细胞生长的作用。其抗癌机制为影响细胞分化、癌基因表达、癌细胞代谢、诱导癌细胞凋亡;协同抗癌作用主要在于对放化疗的增效减毒与对多药耐药的逆转两方面;还可因增强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而发挥其间接的抗肿瘤作用。
活血化瘀法对肿瘤转移的作用。对于活血化瘀法在抗肿瘤转移中的运用,现今研究存在着两种观点。西安交通大学第一医院刘永惠等观察了肺癌转移患者与健康人的血小板凝集最大值和血小板黏附率,结果表明,恶性肿瘤及其转移患者血小板聚集、黏附功能亢进,与肿瘤从发病到转移呈正相关,揭示恶性肿瘤普遍存在着血瘀证,并随肿瘤转移血瘀证尤其突出。许多研究表明,肿瘤患者血液黏滞度增高,血液高凝状态有利于肿瘤细胞与毛细血管内皮的粘连及转移灶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血小板凝集对癌转移有发生和促进作用。丹参、川芎、蜈蚣)抗肿瘤术后转移的作用。结果发现,中药加化疗组远处转移率、局部复发率分别为8.62%、15.52%,显著低于单纯化疗组44.74%、60.53%(P<0.01),同时中药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调节T细胞亚群的失衡,改变血液流变性,并降低化疗的毒副作用。扬州大学医学院卜平等以健脾益气、养血和中为主扶正,辅以活血化瘀、解毒散结,研制了扶正化瘀方,并运用于临床。结果证实扶正化瘀方药能够降低胃癌的转移复发率,且明显提高外周血CD4、CD4/CD8值,表明扶正化瘀方药能通过提高胃癌患者免疫功能而防止癌细胞扩散。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杨金坤等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对照,将148例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患者分为中药胃肠安组、化疗组和胃肠安加化疗组。结果发现,中药胃肠安组及胃肠安加化疗组1、2、3年生存期明显高于化疗组(P<0.05);术后1年转移率,胃肠安组与胃肠安加化疗组低于化疗组(P<0.05),且胃肠安组的生存质量和复发转移后的生存时间明显好于化疗组(P<0.05)。表明中药对胃癌术后患者的复发转移有预防作用。
实验研究方面。辽宁中医学院刘春英等以S180荷瘤小鼠为模型,将补气的四君子汤、活血的桃红四物汤、益气活血的加味八珍汤对免疫功能及抑瘤作用的影响作对比研究。结果显示,荷瘤对照组的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白细胞介素-2(IL-2)分泌水平及腹腔巨噬能力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经灌胃中药两周后,益气组、活血组、益气活血组的NK活性,IL-2分泌水平及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均接近或高于正常对照组,以加味八珍汤治疗组效果最好,且加味八珍汤组抑瘤率高达45.9%。说明在肿瘤治疗中,将益气活血类方药联合应用的作用强于单纯的益气组和活血组。苏州市中医院肿瘤科李涌健以小鼠Lewis肺癌、B16黑色素瘤为模型,研究发现,益气养阴中药对Lewis肺癌、B16黑色素瘤的瘤重抑制率均为42.9%,益气养阴中药能明显降低Lewis肺癌、B16黑色素瘤荷瘤小鼠瘤组织血栓烷B2和6-酮-前列腺素F1a的含量,提高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IL-2和肿瘤坏死因子的水平。认为益气养阴中药在抗癌转移过程中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机体的抗癌能力,从而发挥抑制癌细胞转移的作用。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田菲等观察了中药对肿瘤血管生成及肺转移的抑制作用。结果证实,中药能够使CAM及家兔角膜移植瘤的血管生成明显减少甚至消失,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生长,抑瘤率为49.6%,肺转移抑制率60%,提示中药能够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直到抑制肿瘤生长、抗转移的作用。
- 活血化瘀中药干预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临床及机理...
- 移植的干细胞不能产生足量胰岛素
- 新新制药探索环氧氯丙烷含量测定新法
- 中药抗支原体肺炎研究又上新水平
- 我国建立首株HCC-7721/VCR细胞系
- 心脏病变从脾论治 中医药可有效...
- 睡好觉,床头别忘放柑橘
- 常练太极剑身体更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