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发现石菖蒲挥发油抗癫痫作用机制
据中国医药报广东讯 日前,由广州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一项广东省医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发现,石菖蒲萃取挥发油可调节癫痫大鼠脑内的兴奋性与抑制性氨基酸的平衡,从而起到抗癫痫的作用。
癫痫是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也是神经科学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目前临床大多用西药治疗,但仍有约20%成为难治性癫痫,故有必要从我国的传统中药中开发新型抗癫痫药物。石菖蒲是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干燥根茎,具有镇静催眠、定志宁神、抗惊厥的作用。其主要抗惊厥的成分是挥发油部分,对其研究亦不乏报道,但多局限于药效,甚少涉及药理机制。为进一步探讨石菖蒲挥发油可能的抗癫痫机制,研究人员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SFE-CO2)提取石菖蒲挥发油,并在实验动物脑室内注射海人酸(KA)建立大鼠癫痫模型,观察经石菖蒲挥发油治疗后的癫痫大鼠海马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研究发现,侧脑室微量注射KA造模后,大鼠在大约注射KA1小时后逐渐出现唇须抖动、咀嚼、流涎、呆视、抽搐、遗尿及湿狗样抖动(WDS)等典型癫痫发作。而在之后的14天用石菖蒲挥发油或西药丙戊酸钠(VPA)治疗的过程中,可观察到癫痫大鼠原来的惊厥激惹状态逐渐得到缓和,变温顺,目光及行动变灵活,WDS亦逐渐减少。KA模型大鼠海马兴奋性氨基酸(EAAs)谷氨酸(Glu)与天门冬氨酸(Asp)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抑制性氨基酸(I鄄AAs)中的γ-氨基丁酸(GABA)含量明显减少(P<0.01);石菖蒲挥发油治疗组的Glu与Asp明显下降,GABA明显回升(P<0.05);VPA治疗组的Glu也有显著回降(P<0.01),Asp也有下降(P<0.05),GABA明显回升(P<0.01);而各组的Gly含量变化均无显著性意义。
以往对中药的挥发性成分多是采用水蒸馏法提取,工艺落后,效率低。超临界流体萃取(SFE)技术是近20年来国际上迅速发展的新一代化工分离技术,可选择性地进行中药中多种物质的分离,减少杂质,使中药有效成分高度富集。癫痫性脑损害主要是EAAs的兴奋性毒性作用引起的。EAAs包括Glu和Asp。Glu是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突触的主要神经递质,Glu含量增高或释放增加,兴奋性增强,可能是癫痫发作的原因之一。KA模型已被世界广泛接受作为模仿人类颞叶癫痫极好的动物模型。
研究人员认为,经石菖蒲挥发油治疗后的KA大鼠,Glu和Asp有明显回升,GABA有一定程度回升,说明石菖蒲挥发油可以维持脑内兴奋性与抑制性氨基酸之间的平衡关系,减少因外来因素造成的二者失衡,从而抑制癫痫的发作。推测其可能的抗癫痫机制是对GABA神经元起保护修复作用,提高GABA神经元内GABA递质的合成及向细胞外释放,或同时减少GABA的重摄取和降解,提高整体脑组织内的GABA含量,通过抑制性突触后电位降低兴奋性。在提高抑制性神经递质含量的同时,又降低了Glu和Asp等兴奋性氨基酸递质在脑内的整体含量,也减少它们对神经组织的兴奋毒性作用,从而在双方面共同抑制癫痫的异常放电,起到抗癫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