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C)第六篇
人体解剖名称。系指齿根,也即牙颈。《难经·五十八难》:“汗注不休,齿本槁痛。”
证名。系指牙齿松动,不能坚固的证候。详见牙齿动摇条。
病名。即齿迟,出《诸病源候论》。系指小儿发育至一定时期牙齿未生的病证。为五迟之一,其病因,《世医得效方》卷十二认为:“齿者由骨之所终,髓之所养,禀气不足则髓不能充于骨,故齿久不生。”治宜补肾填精,方用肾气丸加减。参见五迟条。
病证名。系指牙齿渐长而枯槁无泽的病证。见《难经》二十四:“齿长而枯……骨先死。”是肾气已绝的表现。
病名。《外台秘要》卷二十二:“齿虫,是虫食于齿。”也即牙虫。详见该条。
病名。系指恣食酸味而使牙齿酸痛的病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齿??多由食酸之故。”本病类似今之牙本质过敏。治宜取核桃肉细嚼。参见牙??条。
病名。即指齿龋。《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又有齿龋者,谓齿蠹也。即齿虫蚀而痛也。”详见齿龋条。
证名。系指头发和牙齿脱落的证候。《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八则齿发去。”
病证名。系指牙齿浮动欲落的病证。见《仁斋直指方》。参见牙齿动摇条。
人体解剖名称。系指牙齿埋于牙龈内的部分。也即牙根。见《证治准绳·外科》卷三。详见牙根条。
生理学名词。系指人到六、七岁时,乳牙脱落,逐渐被恒节代替的生理规律。也即换齿。《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
病状名。又称齿印舌。舌体边缘见牙齿痕迹。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主脾虚和湿盛。
证名。系指牙齿发黄的病证。本证多由口腔不洁或胃中湿热熏蒸所致。应加强口腔清洁,或用糯糠烧灰擦牙。
证名。系指齿缝疏豁不齐的证候。又名齿疏。《仁斋直指方》:“齿者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故肾衰则齿豁。”治宜培补肾元。用肾气丸加减。并经常保持口腔清洁。
生理学名词。系指人体肾气充盛,精骨强健,齿牙坚固的状态。《仁斋直指方》:“齿骨,骨之所终,髓之所养,肾实主之。故肾衰则齿豁,精盛则齿坚。”
证名。又名齿龈、牙宣。风热乘虚袭于阳明,血因热妄行,证见齿间出血。《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齿??,搏于血,故血出也。”详见齿衄条。
病证名。系指唇肿齿焦的病证。出《难经》。为脾肾欲绝之候。若温病齿牙焦黑者,宜清热养阴,方用黄连阿胶汤加减;若大病神色昏沉齿焦者,宜审证求因,辨证施治。
病名。系指人老齿落后,其窟被硬物扎破,其痛难忍的病证。见《外科启玄》卷八。治宜结合全身情况,适当运用补益气血之品。
病名。《证治准绳·杂病》描述该病为:“骨髓气血不能荣盛,故令牙齿黯黑,谓之历齿。”详见牙齿历蠹条。
病名。系指牙龈肿胀流脓血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风邪客于经脉,流滞齿根,使??肿脓汁出,愈而更发,谓之齿漏。”也即牙漏。详见该条。
病名。系指齿缝间流脓的病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肿脓汁出,愈而更发,谓之齿漏疳。”属牙漏。详见该条。
病证名。系指龈乳头萎缩而齿根暴露的病证。《奇效良方》卷六十二:“大肠虚则齿露。”
病名。系指牙齿脱落而不复生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若血气虚耗,风冷乘之,致令齿或龋或??落者,不能复生。”
早期经脉名。即手阳明大肠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齿脉起于次指与大指,上出臂上廉,入肘中,乘?,穿颊,入齿中,挟鼻。是动则病:齿痛,(出页)肿,是齿脉主治。其所产病:齿痛,(出页)肿,目黄,口干,?痛,为五病及□□□。”
证名。见《证治要诀·诸血门》。即齿间血出,牙宣。因胃火上炎,肾虚火旺,上焦风热等因所致。《证治准绳·杂病》:“血以齿缝中或齿龈中出,谓之齿衄,亦曰牙宣。”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胃脉络于上龈,大肠脉络于下龈,皆属阳明。故胃火上炎,或肾虚火旺,皆可引起本证。胃火实证,伴见口渴口臭,便秘龈肿,或发热,脉洪数,治宜清胃泻火,用抽薪饮、清胃饮或通脾泻胃汤加藕节、蒲黄。胃火虚证,多反复难愈,伴见口燥龈糜,口不臭,脉细数,宜引火下行,兼滋胃阴,用玉女煎或甘露饮加蒲黄之类。肾虚火旺者,伴见齿摇血渗,睡则血出,醒时血止,治宜益肾水、泻相火,用六味地黄汤加牛膝、天冬、麦冬、骨碎补、蒲黄;如上盛下虚,尺脉微弱,寸脉浮大者,加附子、肉桂以引火归元。因上焦风热所致者,治宜疏风清热,用消风散加芒硝内服。又有大寒犯脑者,宜白芷散。参见衄血有关条。
病名。系指龈肿腐臭,齿牙蛀蚀宣露,疼痛时作时止的病证。出《内经·寒热病篇》。又名齿(匿^虫)、齿蠹。本病多由口腔不洁,齿牙被腐蚀蛀空,或湿热熏蒸手,足阳明二经所致。正如《证治准绳·杂病》认为:“有齿龋者,亦以阳明入风热之邪,搏齿龈气血,腐化为脓出臭汁,谓之齿龋。”治宜清热止痛,可用清胃散加减。也可用银花等煎汤漱口。
病名。系指牙齿不坚的病证。《本草纲目》:“楚人多食酸则齿软。”详见齿??。齿(齿所)条。
病证名。系指牙齿被打伤动摇的病证。即斗齿。详见该条。
证名。系指牙齿疏豁、排列不齐的病证。又名齿豁,详见该条。
病证名,系指牙根显露的病证。《张氏医通》卷八:“有齿袒而作痛者。”乃是龈乳头明显萎缩牙根暴露的病证。
病名。系指齿根露出疼痛的病证。《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冷传入,其脉令??齿间津液化为脓汁,血气虚竭,不能荣于齿,故齿根露而挺出。”治宜益气补血。方用归脾汤加减,参见牙宣条。
病证名。出《素问·至真要大论》。即牙痛。详见该条。
经穴别名。出《神灸经纶》。即颊车。参见该条。
病名。系指因牙齿稀疏,说话时齿疑中有如风过的声音。《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齿音离者,是风冷客于齿??间,令齿??落而脓出,其齿则疏,语则齿间有风过之声,世谓齿音离也。”
人体解剖名称。见《备急千金要方》。即牙龈。详见该条。
病状名。齿龈红肿如瓣状。见叶天士《外感温热篇》。多伴有齿龈出血、疼痛或溃烂。口腔有秽臭味。由热毒内攻,胃火炽盛所致。治宜清胃泻火。
病证名。系指齿龈间生胬肉,以致齿牙壅叠不齐的病证。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又名牙龈胬肉。本病多由阳明湿热熏蒸所致。治宜清热除湿。方用清胃散加减。
病名。指早期梅疮发生于男女阴部者。见《外科大成》卷二。即下疳,详见该条①。
病名。出《针灸甲乙经》卷十二。即赤白带下。详该条。
病证名。见《圣济总录》卷五十。即赤白带下。详该条。
人体部位名。又称白肉际。指手足掌(跖)面与背面的交界处。《针灸甲乙经》:“京骨,在足外侧大骨下,赤白肉际陷者中。”
病证名。即浊病。浊病有赤浊、白浊之分,合称赤白浊或二浊。《丹溪心法·赤白浊》指小便浑浊。后人名便浊、溺浊、尿浊。《证治准绳·赤白浊》指阴茎口流浊物而小便不浑浊者,后人名精浊。参见浊、便浊、精浊各条。
病名。五崩之一。《脉经》卷九:“赤崩者形如绛津。”指崩下之血为纯绛红色。治疗参见血崩条。
病名。系指鼻准发红,甚至延及鼻翼,皮肤变厚,表面隆起,鼻头增大的病证。见《中医外科概要》。
即小肠。出《难经·三十五难》。参黄肠条。
三虫之一。出《诸病源候论》。即姜片虫。见姜片虫病条。
证名。见《审视瑶函》。即抱轮红。详该条。
推拿穴位名。又称心筋、淡黄筋。出《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处。掐之,即转热,使元气流通,除壅塞之患。
①小儿推拿方法名。操作方法为:一手握住小儿肘部,一手挟住小儿手指。进行摇动。见《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又名摇(月斗)肘。有通关顺气,补脾和血等作用。或捧住小儿头部耳前上方处,轻轻摇动。用于治疗惊风。见《小儿按摩经》。或摇动小儿的拇指。有健脾等作用。见《秘传推拿妙诀》。
②针刺手法别称。即白虎摇头。参见该条。
针灸学名词。指一种针刺手法。飞经走气四法之一。出《金计赋》,又名凤凰展翅。其法先进针至深(地)部,再提针至浅(天)部,得气后,再进针至中(人)部,随即大幅度的快速捻转,一捻一放,针柄飞旋,如凤展翅状。病在上者,吸气时右转提针;病在下者,呼气时左转插针。有通行络脉的作用,适于经络气血壅滞的疾患。
五疳之一。出《诸病源候论》。详五疳条。
病名。痈疽之生于腋下而成疮者。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一:“风邪毒气于肌肉所生者。”“疮形状如赤豆,或生腋下,如鸭子(蛋)大者,世人不识,但见其赤,即为之赤根丁疮。”治疗:未溃者以消为贵,脓成者则切开引流,成疮者参痈疽之外治法。
痢下多血或下纯血者。即血痢。《诸病源候论·痢病诸候》:“热乘于血,则流渗入肠,与痢相杂下,故为赤痢。”详血痢条。
①病状名。指血络。《灵枢·寒热》:“反其目视之,其中有赤脉,上下贯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
②指心脉。《素问·五脏生成》:“赤脉之至也,喘而坚,诊曰有积气在中,时害于食,名曰心痹。”
证名。系指白睛满布赤丝血络的证候。常见于风火眼、火疳等多种眼病。
病证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红膜。指眼生障膜,其血丝红赤稠密,故称赤膜。临床上宜审证求因,辩证用药。
证名。指黑睛下方生赤丝翳膜向上伸展的证候。见《眼科统秘》。眼下赤膜,朦胧上冲,乃是心胃二经之积热或风热上攻所致。治宜疏风清热,方用石决明散加减,参见赤膜下垂条。
运气术语。指少阴火热之气。出《素问·至真要大论》。
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上。为白膜蔽睛之俗称。本病类似今之沙眼角膜血管翳。病由俭啬劳役残弊肌骨,或纵欲嗜味耗损真元,荏苒无形燥火,深潜在经,乃患本病。医宜应机投药,非若有形风热之可散可攻。参见白膜弊睛条。
①即掌、指(或跖、趾)背(阳)面的肉,与其腹(阴)面肉相对而言。
②肌肉的内层,呈赤色,故名。
病状名。出《素问·五脏生成》。指颜色紫黑枯槁如同?[血。?[血,凝积的死血。喻心的真脏色。参真脏色条。
病名。发于大腿内侧之痈疽。出《灵枢·痈疽》:“发于阴股,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两股之内,不治,十日而当死。”《证治准绳·外科》:“赤施即股阴疽。”相当于股骨、髋关节结核。证治参见附骨疽条。
病症名。十水之一。水肿之先从胸部肿起者。《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赤水者,其根起于心,其状先从胸肿起也。”参见十水、水肿条。
①医学从书。即《赤水玄珠全集》之略称。又名《孙氏医书三种》。明·孙一奎撰。刊于1584年。包括《赤水玄珠》、《医旨绪余》及孙氏医案五卷(卷一-二名《三吴医案》,卷三-四名《新都医案》,卷五名《宜兴医案》)。
②综合性医书。即《赤水玄珠全集》之一种。全书分风门、瘟疫门、火热门等70余门,每门又分列病症。所述包括内、外、妇、儿各科疾病的辨症治疗。各证引录《内经》及各家学说,结合个人医疗经验,分述病因、病证、处方,并附诸家治验等。本书为孙氏医学心得,很有独到见解,无论对理论研究还是临床实践都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现存明、清多种刻本,浙东草堂铅印本等。
病证名。见《审视瑶函》。本证经常气轮丝脉纵横,稀密粗细不等,甚者羞明隐涩泪出,昏蒙。时或痒痛。应散邪祛瘀,方用归芍红花散加减。参见赤丝乱脉证条。

《中医词典》c~d相关章节:
- 《扁鹊心书》免费下载
- 《病理生理学》免费下载
- 《病理学》免费下载
- 《丹溪心法》免费下载
- 《地震灾后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药治疗手册》免费下载
- 《古今名医汇粹》免费下载
- 《古今医鉴》免费下载
- 《顾松园医镜》免费下载
- 《中医基础理论》免费下载
- 《急救广生集》免费下载
- 《景岳全书》免费下载
- 《中医名词词典》免费下载
- 《明医杂着》免费下载
- 《明医指掌》免费下载
- 《儒门事亲》免费下载
- 《圣济总录》免费下载
- 《生理学》免费下载
- 《寿世保元》免费下载
- 《万病回春》免费下载
- 《卫生宝鉴》免费下载
- 《轩岐救正论》免费下载
- 《药理学》免费下载
- 《医碥》免费下载
- 《医经国小》免费下载
- 《医门法律》免费下载
- 《医学纲目》免费下载
- 《医学集成》免费下载
- 《医学入门》免费下载
- 《医学实在易》免费下载
- 《医学心悟》免费下载
- 《医学摘粹》免费下载
- 《医学正传》免费下载
- 《张氏医通》免费下载
- 《中药基本理论知识》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a~b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c~d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e~f~g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h~j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k~l~m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n~o~p~q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r~s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t~w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x~y免费下载
- 《中医词典》z~其他免费下载
- 《黄元御医书十一种》
- 《中药材大全》免费下载
- 《中药方大全》免费下载
- 更多中医书籍 >>>免费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