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天然栀子”站立“产业前沿”

  “黄栀子,天然果,走四方,俏全国,栀农乐得笑呵呵。”这些天,忙着签订单的唐河县农民心情格外舒畅。

  唐河县无公害天然黄栀子产业达17万亩,占全国栀子面积的三分之一,产量由原来年产10万公斤发展到现在的3000万公斤,占全国栀子总产的四分之一,产品获国家原产地理标识,并由此成为全国最大的栀子生产基地,赢得了“中国栀子之乡”的美誉。

  找支点,政策杠杆撬动绿色基地

  历史上,在豫鄂两省交界的桐柏山余脉——唐河县浅山区有少量野生栀子,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处于野生采摘阶段,后来部分农民看到栀子利润可观,便开始试种,并逐步形成5000多亩的规模。

  2002年以来,唐河把栀子绿色基地建设列为全县科技星火项目,出台土地流转、保护投资业主合法权益等优惠政策,鼓励农民投身天然栀子产业开发。县里规定凡承包荒坡地规模种植的,一律由乡镇政府与其签订合同,保证50年不变。对栽植50亩以上的大户,每亩享受财政100元的水、肥、苗木补助。所有栀子园列为退耕还林主导树种,享受国家和地方财政补贴。

  优惠政策助长投资热情。短短几年间,全县10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就有上千户。同时也吸引了众多客商的加盟,仅河南华利集团、河南世基开发公司承包经营的荒山栀子就达4万多亩,大户承包种植已占全县总面积的80%以上。

  县里利用唐栀子被列入南阳张仲景医药创新工程十大优良中药材基地和河南十大中药材种植基地的机遇,积极向上级争取农综开发、扶贫开发、小流域治理等项目资金,将5300万元专项资金捆绑起来集中向栀子标准化种植区投放,有效改善了基地内的生产条件。

  造富点,科技点金凝聚产业强势

  科技是栀子产业发展的有力支撑。

  为提高栀子产业的标准化水平和科技含量,县里从省、市、县聘请18名林果专家轮流到各栀子生产乡镇,进村入户进行标准化生产规程指导,对具体问题进行现场解答。并举办培训班,对栀子的剪枝、整杈、苗期、移栽期、中后期管理进行全面系统培训。近几年,全县先后举办各种类型的现场指导、培训班200多场次,受训栀农17万人。

  县里利用电视台、远程教育网等现代技术手段,经常性开展技术讲座,指导栀农开展平衡配方施肥。同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栀子产区的土壤进行化验,根据栀子的营养需求,合理配比,保证了栀子的均衡营养。

  新品种谋求增长点。唐栀子生长期比南方延长1个月以上,药用成份积累和药用品质大大高于南方栀子,其用于肝炎患者保健治疗的栀子甙含量高达6.96%,是《中国药典》规定1.8%的 3.8倍。我县依托中国农科院、北师大、河南农大、河南中药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建成了800亩营养钵育苗基地,开展新品种引试和良种选育,成功引进示范品种12个,使栀子产业具备了竞争强势。

  显亮点,生态主导力挺产业品牌

  以质兴栀,生态主导。

  县里以生态环境建设努力铸造特色品牌。在规模种植区设立无公害栀子生产技术规程标示牌,规范引导种栀农民对病虫害进行生态防治,并把栀子GAP生产技术手册免费印发给种植户,引导农户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在此基础上,成功开展了栀子色素有机产品申报和标准化生产质量体系认证(GAP)工作,在栀子主产区周围设置隔离带,严禁农药用量较大的棉花、瓜菜等作物影响栀子质量。

  县里通过规划建设生态观光园,示范引导栀子产业综合开发 ,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生态环境的改善,提升了栀子品质,使“唐栀子”这一品牌得到了国家质检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和省市有关部门的认可,唐栀子先后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认证和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今年又被全国供销合作总社纳入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区)项目库,打响了产业品牌。

  品牌亮起来,产业火起来。全县先后成立栀子合作社30余个,建成了年交易量达3000万公斤的豫南栀子专业交易市场,投产了全国首家大型栀子色素提取中心。今年以来,仅原果出售一项,就和20多个省市的客商签订单36份,进入盛果期的近9万亩栀子被订购一空,仅安微亳州客商一次就订购2100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