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牛膝复方制剂研究取得新进展

  □ 梅全喜 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

  广东土牛膝为菊科植物华泽兰Eupatorium chiuense Linn的根,是广东地产常用药材之一,其记载最早始见于清·何克谏所著的岭南本草书籍《生草药性备要》,书中以“斑骨相思”为名记载其:“味甘,性平,治跌打伤,壮筋骨,补足胫” 。其后的岭南本草著作《本草求原》、《岭南采药录》均将其作为专治跌打损伤的药物记载,直到1955年广东新会老中医黄华庭首次公布他用广东土牛膝治疗白喉有效后,才在广东珠三角地区掀起一股研究应用广东土牛膝治疗咽喉疾病的热潮,其后,广东地区的中药专著《广东中药志》、《岭南中草药撮要》、《广东省中药材标准》等多把它作为治疗咽喉疾患的要药来收载。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广东土牛膝为主药的复方土牛膝制剂在珠三角地区各级医院普遍使用,并倍受广大病的欢迎,最多时有超过50家医院使用复方土牛膝制剂,虽经几次制剂整顿压缩,至今在珠三角地区的中山、江门、佛山、东莞、肇庆等地近20家三甲、二甲及一级医院生产使用,各医院临床上使用的自制制剂多为合剂、糖浆剂、颗粒剂和口服液。虽然各种复方土牛膝制剂的药物配伍不同,制备工艺不同,但均是以广东土牛膝为主药,配以岗梅根板蓝根水杨梅、淡竹叶等清热药组方,在功效主治没有多大差别,都是以治疗咽喉疾病(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等)为主的。

  广东土牛膝复方制剂虽然在珠三角地区应用面广、量大,时间也长达数十年,但一直停留在临床应用上,未见有对其进行任何系统的药效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疗效观察。近年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中医院中药药理实验室承担了广东省中医药局的科技计划项目“复方土牛膝制剂治疗咽喉疾病的实验与临床研究”科研课题,对以广东土牛膝为主药的复方土牛膝制剂进行了系统的药效学研究和规范的临床疗效观察,取得了显著效果。

  在药效学实验方面,观察了复方土牛膝糖浆剂对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对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棉球所致大鼠肉芽肿增生的影响、对干酵母所致大鼠发热的解热作用、对醋酸致小鼠疼痛的抑制作用及对热板致小鼠疼痛的作用等,结果显示,复方土牛膝糖浆剂可明显降低大鼠足跖肿胀度,明显抑制棉球肉芽增生和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高、中剂量组(33.12g/kg、16.56g/kg、)的抗炎作用与阿斯匹林无显著性差异;能明显地减少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次数,显著提高小鼠在热板上的痛阈值;复方土牛膝糖浆剂在给药60分钟时就有较强的解热作用,在给药2~4小时中、高剂量组解热作用类似于阿司匹林(P<0.05),低剂量组(8.28g/kg)弱于阿司匹林相。显示出较为显著的抗炎、镇痛、解热作用。同时进行了复方土牛膝糖浆对Hep-2培养细胞的毒性试验及对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影响的体外抗病毒实验和对流感病毒致小鼠死亡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复方土牛膝糖浆在体外对CoxB4、、RSV病毒的致细胞病变作用有明显抑制作用,对HSV-1、副流感-1型病毒的致细胞病变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复方土牛膝糖浆在5ml/kg/d剂量时与感染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对流感病毒感染致小鼠死亡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在10ml/kg/d、5ml/kg/d两剂量时,小鼠的存活天数较感染组明显延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生命延长率分别为17.67%和22.22%。表示复方土牛膝糖浆在此剂量时对流感病毒感染致小鼠死亡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在临床疗效研究方面,课题组选择本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患者240例,随机二组,治疗组122例,对照组118例,治疗组:每次服复方土牛膝糖浆30ml(儿童酌减),每日3次,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患者连服3日为一疗程,慢性咽炎、扁桃体炎患者连服7日为一疗程。对照组:急性咽炎、扁桃体炎患者服用头孢克洛胶囊每次0.25g(6岁以下儿童服用新达罗冲剂每次0.125g),每日3次,3日为一疗程;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患者每次服用金嗓利咽丸6g(儿童酌减),每日3次,3日为一疗程。两组在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结果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患者应用复方土牛膝糖浆的治疗组观察62例,有效58例,总有效率93.54%;对照组治疗59例,有效45例,总有效率76.27%。二组比较其疗效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咽炎、慢性扁桃体炎患者应用复方土牛膝糖浆的治疗观察60例,有效51例,总有效率85.00%;对照组观察59例,有效51例,总有效率86.44%。二者比较其疗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普遍反映复方土牛膝糖浆的起效快,服药1~2小时咽痛、咽干症状即可减轻或消除。本观察的结果也表明其治疗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的效果是优于西药抗生素和其他中成药的。治疗期间未发现不良反应。综上所述,应用复方土牛膝糖浆治疗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临床效果满意,且本制剂味甘,口感好,服用携带方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资料来源:中国中医药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