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臟中西醫認識
香港是中西文化甚至科技應用的交匯中心,市民可以自由選擇中醫西醫。本期主稿探討抗生素及藥物之潛藏危機,藥物也稱Drugs,誤用或濫用可對身體造成傷害。
最近新聞也報道患者因為擔心肝病復發,因而長期使用藥物「治療」,健康的細胞也可能被殺掉。
西藥速效、治標。以前曾因關節疾病看專科,西醫朋友給我的勸告,骨藥傷胃,所以要同時吃胃藥,所以不太疼痛便少吃藥,體質好便可以自行復元。中醫固本培元,重視陰陽平衡。以前中醫憑經驗傳藝授徒、欠缺系統研習,以致水準參差,求醫如碰運氣。
現在,港大、中大、浸大均設中醫醫學院,系統地培育中醫醫師,兼用西醫醫理及儀器協助診療,大家可以信任新一代中醫了。筆者因膽固醇及血壓問題而接受西醫治療,配合運動及飲食控制。數月下來,已重回健康數值,因朋友一句:那些數值並不可靠,因為抑壓了病情,建議我尋求中醫調理。一天,決定找一位當年在港大畢業不久的醫師,還記得曾取笑她年輕女子不容易獲得信任,建議她專攻中醫減肥與美容。拜訪她的醫務所,一人主理三房間,診症、開藥──真空處理的藥粉沖劑,倍感方便。
其他房間還有針灸、推拿……中醫是良心事業,一般大病會先看西醫,調理才會看中醫,療效不彰,便會再尋醫去。眼見她人客如鯽,可知她已得到口碑相傳。十分欣賞她說:「行醫是要用心的!」年輕的醫師可以跟你討論病況,了解治療進度。所以對中醫原理、體質屬性及陰陽調和也要有一定認識,方便交流,也符合通識之趨勢。
《本草綱目》、《黃帝內經》相信不易明白,筆者建議閱讀醫學博士童瑤著的《中西醫五臟比較研究》(圖),作者現任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院長,長期從事中醫教學、科研及臨床工作,對中西醫學之比較研究有獨到認識。「中醫對臟腑的見解,不單局限於西醫中的解剖學概念,更重要的是生理和病理學的概念。圍繞心、肝、脾、肺、腎,從解剖形態學、生理學、病證學三方面與西醫相應的實體臟器對照,比較其異同,分析造成中西醫諸多差異的原因,並界定中醫五臟和西醫相應實體的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