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疮刘永年医案——脾胃积热

  叶某,男,9岁。

  【初诊日期】 2003年1 1月7日。

  【现病史】 患儿自4岁起发生口腔溃疡,缠绵难愈,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今年发生次数较往年为多,且缓解时间缩短,此次发作已持续1个月未愈。

  【刻诊】 口腔两侧黏膜、咽部、上、下唇及舌下有多处溃疡,米粒大小,疼痛妨碍进食,食纳平平。喜食凉品,口干小便色黄,大便日行1次,咽红,舌质红、苔淡黄,寸口脉小弦。

  【诊断】 口腔溃疡(中医:复发性口疮)。

  【辨证】 脾胃积热。

  【治法】 清胃泻火,养阴化湿。

  方药】 生地黄lOg,牡丹皮5g,黄连2g,升麻4g,金银花lOg,土茯苓lOg,南沙参lOg,玉竹IOg,麦冬6g,芦根IOg,生薏苡仁IOg,生甘草6g。7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另予漱口方:野蔷薇5g专柏6g,连翘12g,生甘草6g。5剂,每日1剂,煎水含漱。

  二诊(2003年12月8日):药后口腔溃疡明显好转,疼痛缓解,患儿家人自行按原方取药服用,昨日左颊黏膜出现小溃疡1枚,稍有痛感,最近1周大便稀溏,日行3次,腹不痛,不发热,舌质略红、苔薄,脉细弦。转从健脾渗湿立方。

  【方药】 煨葛根6g,黄芩6g,茯苓lOg。白术lOg,炒薏苡仁12g,生、炙甘草各2g,荷叶6g,神曲IOg,车前子lOg,金银花炭lOg。14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三诊(2003年12月22日):口腔溃疡渐敛,唇内黏膜虽仍有小溃疡,但痛感不显,咽红不痛,胃纳良好,无发热,大便日解2次,不稀,舌质略红、苔薄,脉小弦。治拟健脾化湿、清胃泻火。

  【方药】 太子参12g,土茯苓IOg,生白术IOg,生、炙甘草各2g,生、熟薏苡仁各6g,升麻4g,黄连2g,野蔷薇3g,桔梗5g,荷叶6g,凤凰衣4g,金银花lOg。21剂,水煎每日1剂,早晚分服。

  四诊(2004年1月12日):口腔溃疡基本愈合,大便日行2次,食纳尚可。舌苔薄,脉小弦。续治以健脾升清、清热护膜,以巩固治疗。

  【方药】 太子参12g,茯苓lOg,白术IOg,生、炙甘草各2g,熟薏苡仁12g,白扁豆lOg,桔梗4g,升麻4g,黄连2g,荷叶6g,凤凰衣4g,六神曲6g。10剂,每剂分2天服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6个月后随访,口腔溃疡未复发。

  【按语】 复发性口疮是一种病因复杂、难以速愈的常见疾病。刘师首先抓住小儿纯阳之体、稚阴稚阳的生理特点,并注意到小儿寒温不知白调,饮食不知自节,易使脾胃积热,蕴郁化火,循经上行熏蒸口舌,导致口腔黏膜溃烂而作痛。针对病机治以清胃泻火、养阴化湿。方用清胃散益胃汤加减化裁,清火不伤正,养阴不恋邪。同时配合煎汁含嗽法配合,更增清热敛疮、镇痛消炎之效,并保持口腔洁度,做到内外兼治。

  用药后患儿在短时间内口腔溃疡明显好转,大便偏溏,日行3次,刘师又据此将药转甘淡,治以健脾利湿止泻,用药力求轻灵,清补兼施,合参苓白术散清胃散两方化裁,并酌凤凰衣,除能顾摄胃气外,更取其以膜护膜之意。诸药合用旨在清降不伤脾胃之阳,升散能解伏积之火,使虚者得补,实者得泻,以收全功。

  综观全案,刘师以清胃散为主方,法随证转,坚持祛邪扶正、剿抚结合,并以参苓白术散巩固善后,其妙尤在于第二诊的启承转折,可见刘师辨证准确,立法精当,注重局部,着眼整体,思路灵活,可师可法。

  [选自叶吉晃.刘永年教授治疗小儿复发性口疮验案.江苏中医药,2006,2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