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古籍整理忧患多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一套已经策划两年,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项目中唯一的一类项目,计划在2011年全部出版发行的丛书,如今却只能祈望在今年年底完成3卷70余册的编纂工作,距离出版15卷不同时期医家360种代表著作的目标相差甚远。近日,来自全国10所中医药院校及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中医文献研究专家齐聚南京,就加速推进该丛书编纂及中医古籍出版整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存世的中医古籍超过1万种,若包括不同版本在内,其数量更是达到数万种。但迄今为止,这些古籍中仅有300多种进行过系统整理研究。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现存古籍进行整理抢救便显得十分必要,但问题也接踵而至。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常务副总主编、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旭东表示,目前中医古籍整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版本选择不当。

  他说,中医古籍出版质量涉及的因素包括底本、校勘、标点等。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医热渐兴,一些非古籍专业出版社仓促上马,对古医籍乱点、乱注、乱译,校勘体例前后不一的现象十分常见。如中医经典名著《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都被大批量重复印刷,版本形式包括普通本、精装本、点校本、白话本等。“这些排印本常常是整理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书进行改动,但未添加说明,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古籍的原貌。”王旭东表示,大量低水平的中医古籍重复出版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少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的文献资料大多引自这样一些二手、三手资料,以致错误百出,遗患甚深。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丛书总主编、刚刚被评为国医大师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周仲瑛表示,《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将在广泛征求相关版本资料,考察不同版本特色、源流和递嬗演变关系的基础上,尽量选择母本或现存最早的版本、精校本、完整本等最佳版本作为底本,通过精选良本,考其异同,辨疑解难,校正错讹,为研习中医者提供精校、精注的精本。

  王旭东告诉记者,按照计划,这套丛书将按中医临床学科分为医经卷、伤寒金匮卷、温病卷、诊断卷、本草卷、方书卷、内科卷、外伤科卷、针灸卷、气功养生卷、医案医话医论卷和综合卷等15卷。整理工作将通过对底本原版的影印,保持中医古籍原貌,真实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版本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编纂出版这样一套中医古籍精品丛书,无疑功德无量,中医界人士也多是喜出望外。但王旭东透露,随着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单位正不断减少,从业人员不断流失,一大批大师级医史文献专家陆续仙逝或退休,后起之秀寥若晨星,当前中医的文献研究正呈现出衰落的趋势。据参与2006年“中医申遗”专家论证会的专家估计,目前国内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医史文献研究人员已不足百人。据了解,由于种种原因,像编纂《中医古籍珍本集成》这样一个精品工程,其课题立项与申报都难以进入自然科学研究范畴,也无法得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支持,申请研究课题、获取行业支持、申报科技奖励等都极为困难,导致《中医古籍珍本集成》编纂进展缓慢。专家认为,《中医古籍珍本集成》编纂工作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在整个中医文献和古籍整理工作中具有普遍性。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一套已经策划两年,新闻出版总署“十一五”国家古籍整理项目中唯一的一类项目,计划在2011年全部出版发行的丛书,如今却只能祈望在今年年底完成3卷70余册的编纂工作,距离出版15卷不同时期医家360种代表著作的目标相差甚远。近日,来自全国10所中医药院校及研究机构的近百名中医文献研究专家齐聚南京,就加速推进该丛书编纂及中医古籍出版整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展开讨论。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存世的中医古籍超过1万种,若包括不同版本在内,其数量更是达到数万种。但迄今为止,这些古籍中仅有300多种进行过系统整理研究。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对现存古籍进行整理抢救便显得十分必要,但问题也接踵而至。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常务副总主编、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旭东表示,目前中医古籍整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版本选择不当。

  他说,中医古籍出版质量涉及的因素包括底本、校勘、标点等。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医热渐兴,一些非古籍专业出版社仓促上马,对古医籍乱点、乱注、乱译,校勘体例前后不一的现象十分常见。如中医经典名著《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都被大批量重复印刷,版本形式包括普通本、精装本、点校本、白话本等。“这些排印本常常是整理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对原书进行改动,但未添加说明,在很大程度上已失去了古籍的原貌。”王旭东表示,大量低水平的中医古籍重复出版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不少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毕业论文中的文献资料大多引自这样一些二手、三手资料,以致错误百出,遗患甚深。

  《中医古籍珍本集成》丛书总主编、刚刚被评为国医大师的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周仲瑛表示,《中医古籍珍本集成》将在广泛征求相关版本资料,考察不同版本特色、源流和递嬗演变关系的基础上,尽量选择母本或现存最早的版本、精校本、完整本等最佳版本作为底本,通过精选良本,考其异同,辨疑解难,校正错讹,为研习中医者提供精校、精注的精本。

  王旭东告诉记者,按照计划,这套丛书将按中医临床学科分为医经卷、伤寒金匮卷、温病卷、诊断卷、本草卷、方书卷、内科卷、外伤科卷、针灸卷、气功养生卷、医案医话医论卷和综合卷等15卷。整理工作将通过对底本原版的影印,保持中医古籍原貌,真实反映出珍本古籍的版本特征,最大限度地发挥珍本古籍的学术价值和文献价值。

  编纂出版这样一套中医古籍精品丛书,无疑功德无量,中医界人士也多是喜出望外。但王旭东透露,随着传统意义上的研究单位正不断减少,从业人员不断流失,一大批大师级医史文献专家陆续仙逝或退休,后起之秀寥若晨星,当前中医的文献研究正呈现出衰落的趋势。据参与2006年“中医申遗”专家论证会的专家估计,目前国内有一定专业素质的医史文献研究人员已不足百人。据了解,由于种种原因,像编纂《中医古籍珍本集成》这样一个精品工程,其课题立项与申报都难以进入自然科学研究范畴,也无法得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支持,申请研究课题、获取行业支持、申报科技奖励等都极为困难,导致《中医古籍珍本集成》编纂进展缓慢。专家认为,《中医古籍珍本集成》编纂工作中遇到的这些问题,在整个中医文献和古籍整理工作中具有普遍性。

  王旭东呼吁,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在中医文献研究和古籍整理课题立项、经费支持、科研奖励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同时积极寻求社会、学术团体等多方面的合作和支持。应将文献学科人才的梯队建设、学术领军人物和学术骨干的培养纳入工作重点,给予适当的晋升、提拔、奖励等方面的特殊政策,争取通过该丛书编纂工作的带动,尽快培养出本行业各层次的学术骨干和学术权威,以保证中医古籍整理工作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