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共性与个性

  在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史上,很少见到像中医这样:自身学术与民族的思想哲学相融一体互为彼此。就本质而言,中医是文化,是包括了思想、哲学、文学、思维、谋略、兵法等诸多内容的大文化。我想,凡是了解中医内涵的人士都会有这样的认同。我一直认为:中医师的学术境界与临床水平最终皆取决于哲学与思维能力的高下。在我心里:中医的学术就是国学的美丽化身,而临床正是国粹中最为夺目的绚烂舞台。

  哲学对共性与个性的常识是:共性是对个性的概括,反映的是事物的普遍性;而个性是共性的基础,反映事物的特殊性。这种表述粗看简明易懂,但也因为过简而容易产生共性与个性的差异在于事物本质的误识。

  其实,在事物的同一体内,其本质是共性与个性都必须具备的。所谓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现象的非常态性以及现象中还存在着属于他物而非单纯己物本质的兼杂性。而并不是说个性既属事物的固有本质可以因为上述的特殊性而发生与共性本质的相异。因为共性是指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如果个性一旦脱离原属事物的本质,那就变成其他事物了。赞美中医讲究个性而被引用的最经典的例子是:“十个感冒的病家请一位老中医看病,他开出的十张方子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是中医,这才是好中医。”这里先要说明的是:此例的本义是说,即使是同一性质(如风寒感冒)的病人,也应开出各不相同的方子。这种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因为虽然患的都是风寒感冒,但这些病家中会有中外南北男女长幼轻重纯杂等诸多不同,故医生开出的处方自然也应各不相同的才对。殊不知:这些太多的不同都不是共性而只是个性的不同。因而不能把医师对个性的不同处理误作是针对共性的。风寒感冒的共性从原因上看,是受了寒,从现象即症状上看,是怕冷。没有这共性存在,就不能诊断其为风寒感冒。个性再特殊,也不可能没有了“怕冷”一症。而面对这必具的共性,医师作出相应的共性处理则是必须的。故再不同的十张方子中,纵然药物都可以相异,但必定都用辛温解表之法。这就犹如一百位高血压病的患者,如果谁的个性特殊到了连血压也不高了,那还能叫做高血压病吗?可见共性是事物本质的普遍反映,而个性是共性基础上的个体差异。因此强调个性的重要并非是对共性的否定;兼顾个性的前提是对共性的处置,目的只是为了把问题解决得更好。

  所谓共性与个性,又是一个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问题。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大多是从现象入手的。虽然现象大多是本质的直接反映,但也有不少是以间接的、兼夹的,甚至是扭曲和相反的杂象、奇象和假象出现,故对现象的了解和熟悉有利于对本质的把握。对个性的了解越丰富、越熟悉,对本质的认识就越深刻、越正确。譬如西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白塞氏病、硬皮病等,它们在症状上也即现象上是各不相同的,少数甚至是相反的。这些病在传统中医中,未见有人将其统在同一个靶子上认识。但我在对各自都有了基本了解后,就一直深刻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不在中医一个系统里的病,在西医里却都归到了同一个大类?难道这仅是中西医的不同就可解释的?难道中西医之间真是天堑鸿沟而了无相通与借鉴之理吗?通过艰苦的临床,终于发现并证明了它们确实在中医的病机上也正是相同或相近的,于是就据中医“异病同治”之理而用一基本疗法统治兼顾。这种思路及实践,对中医对自己对病家都是何等欣喜的曙光啊!

  在科学与哲学的发展史上,很少见到像中医这样:自身学术与民族的思想哲学相融一体互为彼此。就本质而言,中医是文化,是包括了思想、哲学、文学、思维、谋略、兵法等诸多内容的大文化。我想,凡是了解中医内涵的人士都会有这样的认同。我一直认为:中医师的学术境界与临床水平最终皆取决于哲学与思维能力的高下。在我心里:中医的学术就是国学的美丽化身,而临床正是国粹中最为夺目的绚烂舞台。

  哲学对共性与个性的常识是:共性是对个性的概括,反映的是事物的普遍性;而个性是共性的基础,反映事物的特殊性。这种表述粗看简明易懂,但也因为过简而容易产生共性与个性的差异在于事物本质的误识。

  其实,在事物的同一体内,其本质是共性与个性都必须具备的。所谓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现象的非常态性以及现象中还存在着属于他物而非单纯己物本质的兼杂性。而并不是说个性既属事物的固有本质可以因为上述的特殊性而发生与共性本质的相异。因为共性是指同类个别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的东西。如果个性一旦脱离原属事物的本质,那就变成其他事物了。赞美中医讲究个性而被引用的最经典的例子是:“十个感冒的病家请一位老中医看病,他开出的十张方子应是各不相同的。这就是中医,这才是好中医。”这里先要说明的是:此例的本义是说,即使是同一性质(如风寒感冒)的病人,也应开出各不相同的方子。这种观点听起来很有道理。因为虽然患的都是风寒感冒,但这些病家中会有中外南北男女长幼轻重纯杂等诸多不同,故医生开出的处方自然也应各不相同的才对。殊不知:这些太多的不同都不是共性而只是个性的不同。因而不能把医师对个性的不同处理误作是针对共性的。风寒感冒的共性从原因上看,是受了寒,从现象即症状上看,是怕冷。没有这共性存在,就不能诊断其为风寒感冒。个性再特殊,也不可能没有了“怕冷”一症。而面对这必具的共性,医师作出相应的共性处理则是必须的。故再不同的十张方子中,纵然药物都可以相异,但必定都用辛温解表之法。这就犹如一百位高血压病的患者,如果谁的个性特殊到了连血压也不高了,那还能叫做高血压病吗?可见共性是事物本质的普遍反映,而个性是共性基础上的个体差异。因此强调个性的重要并非是对共性的否定;兼顾个性的前提是对共性的处置,目的只是为了把问题解决得更好。

  所谓共性与个性,又是一个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问题。人们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大多是从现象入手的。虽然现象大多是本质的直接反映,但也有不少是以间接的、兼夹的,甚至是扭曲和相反的杂象、奇象和假象出现,故对现象的了解和熟悉有利于对本质的把握。对个性的了解越丰富、越熟悉,对本质的认识就越深刻、越正确。譬如西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征、多发性肌炎、白塞氏病、硬皮病等,它们在症状上也即现象上是各不相同的,少数甚至是相反的。这些病在传统中医中,未见有人将其统在同一个靶子上认识。但我在对各自都有了基本了解后,就一直深刻思考着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不在中医一个系统里的病,在西医里却都归到了同一个大类?难道这仅是中西医的不同就可解释的?难道中西医之间真是天堑鸿沟而了无相通与借鉴之理吗?通过艰苦的临床,终于发现并证明了它们确实在中医的病机上也正是相同或相近的,于是就据中医“异病同治”之理而用一基本疗法统治兼顾。这种思路及实践,对中医对自己对病家都是何等欣喜的曙光啊!

  一位医师既要不断增强处置个性的能力,也要提高从个性中寻找、发现和整理出共性的能力。而这两种能力都要基源长期临床和持久思考中。因此要真正做好一位医师,必须是终生的身心相付,而且真是非常辛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