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望診」?

  何謂「望診」?

  望診是四診之首,也就是診斷的第一步。

  望診的應用範圍十分廣泛,一般又可分為 (觀神、視形、察色、辨舌) 四大方面。

  「望診 」-- 觀神

  就是觀察病人精神、神氣的變化。

  內經上說:得神者生,失神者死。什麼叫做得神呢?凡是面色潤澤,眼睛有光彩、說話清亮、精神清爽等正氣充沛現象,都是得神表現,此時疾病必定不重,即使病重也必定能夠痊癒。

  面色晦滯、眼睛無神、形體羸瘦、精神委靡等正氣衰敗的現象,都是失神的表現。有這種情形時,大多是久病體虛、或是急病垂危的階段,十分不樂觀。

  此外,如果病人出現神志不清的現象,就表示病情十分嚴重。因此,在望診時,除了要觀神之外,尚須注意神志是否清晰,以免錯斷。

  「望診」-- 察色

  就是觀察病人的氣色。

  在望診中 , 察色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古人認為氣色是臟腑氣血的外榮 , 也就是疾病的表現與變化。

  察色的主要方法 , 就是觀察病人的臉色如何。一般而言 , 又可分為青、黃、赤、白、黑 , 並結合五臟以辨別表、裡、寒、熱、虛、實 , 應用在臨床的診治上。

  (1) 面部色青

  表示肝有病痛 , 主要症狀是「胸腹刻痛」; 青白俱見屬寒 , 面唇俱青為寒極。如果小兒環唇及鼻旁色青 , 有抽搐現象 , 就是肝風內動的危險徵兆 , 必須要小心就疹 , 不可馬虎。

  (2) 面部色黃

  表示脾臟有疾 , 主「濕熱」與「寒濕」 ; 如果色黃而明亮的就屬濕熱 ; 色黃又晦暗的則寒濕 ; 全身及眼白變黃的是黃疸 ; 黃白相兼 , 但是眼白不是黃的是「萎黃」 ; 面色淡黃不枯 , 就表示疾病將癒的象徵。

  (3) 面部色紅

  表示心有疾病 , 主「有熱」。面赤耳熱、或譫語煩躁屬「實熱」 ; 黃赤相兼的屬「風熱」 ; 病外體虛 , 而且午後兩觀微紅而潮熱 , 就屬於「陰虛勞熱」。

  (4) 面部色白

  表示病因在肺 , 「肺虛血少」。凡是陽虛、身虛的人 , 面色必定慘白 ; 血虛、脫血的人面色也會慘白。因此 , 面色白的人 , 必定屬於氣虛血少 , 正是屬於寒症者 , 絕對沒有實熱症者。

  (5) 面部色黑

  表示腎有疾 , 主「腎虧」。凡是患有腎虧的病人 , 面色幾乎呈黑色 , 或是有黑眼圈 ; 病況嚴重時 , 甚至顏額均呈黑色 , 就表示腎陽極度衰敗 , 已陷入十分危急的狀況中。此外 , 微黑主水 , 青黑主疼痛 , 在辨證上都要注意。

  在臨床診斷時 , 「氣色」應該要分開來診視。凡是顯見於皮膚外叫做「色」 , 隱然於皮膚間的是「氣」。所以一個人如果顯示內外光澤 , 氣色融合 , 就表示身體健康無病 ; 相反地 , 就是罹患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