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隶社会(2)药物知识的积累

  药物知识的积累 商代的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关于药物的明确表述,但其中已有用鱼来散瘀血和用枣治疟疾的记载。《尚书》中已有“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的记载,这可能与当时多用大剂量且副作用较大的药物治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人们当时对药物的性能及副作用已有一定的了解。《礼记》中关于“孟夏月也……聚蓄百药”,则反映了人们已注意到在一定的采集季节广泛采集贮存药物。 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如《周礼·天官》中述的“五药”,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五毒”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山海经》是在先秦文献中记载药物最多的,其中还明确指出了药物的功效。一般认为,《山海经》中载药120余种,其中植物药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3种,水类药1种,另有几种类属不清。按照这些药物的功用,可分为补药、毒药、解毒药、醒神药、杀虫药、预防药、避孕药、美容药、兽药等类型。此外,还有约60种药仅记有药物而未记载其功效,如桂、杞、桔梗、麝、雄黄芍药、芎藭、藷藇(山药)、术、芜、门冬、椒、桃、杏、葱、韭等。后世的本草著作对这些药物均有所记载,并被应用于临床。《山海经》中对药用植物和药用动物的形态有详细的描述,如植物药的根、茎、叶、花、实,动物药的喙、翼、足、尾、音等。对一些药物的功效和使用方法也有说明,如《山海经·西山经》中记载:“浮山……有草焉,名曰薰草,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如蘼芜,佩之可以已疠。”此外,该书还记述了食、服、浴、佩、带、涂、抹等多种用药方法。值得注意的是,书中记载的药物中有60种是用于预防疾病的,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预防疾病的重视。 酒类在防病治病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古汉字“醫”就已反映出医与酒(酒与酉通用)密不可分。自人类开始学会农业生产时起,我们的祖先就从谷物和剩余熟饭自行发酵中逐渐受到启发。此外,陶器的发明和应用,也为酒的酿造提供了重要条件。古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表明,至少在夏代中国已有了酿酒技术。到了商代,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用谷物酿酒更为普遍,此时已有大规模的酿酒业了。人们在长期饮酒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少量饮酒可以通经活血,令人精神兴奋,而饮酒量大时,就会使人麻醉。由于酒通血脉,可以用来止痛。酒还有杀菌作用,可用于消毒;酒又有挥发和溶媒的性能,所以又是常用的溶剂。因此,人们常用酒来炮制药物,并制成各种药酒。历代医籍及本草著作中都把酒作为不可缺少的药物来记载,所以有“酒为百病之长”的说法,也体现了酒在古代医疗中的重要作用。 在商代以前,人们是用单味药服药,所用剂量较大,因而副作用较大,甚至有一定的危险性,效果也不理想。到了商代,药物品种不断增多,人们的用药经验也逐渐丰富,开始根据不同的病情而选用多种药物混合煎煮,这也就是汤液的开始。汤液是在一定的生产条件和医疗实践中产生的,汤液的出现离不开火和陶器的发明和应用。火的使用,就可能将生药煮为熟药。陶器的发明,使人们有可能利用陶罐、陶钵、陶锅等煎煮药物和储存药液。汤剂的产生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烹调知识,人们在掌握烹调混合菜肴食物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对多种药物进行混合煎煮。相传汤液为商代伊尹所发明。伊尹原是商汤王妻子陪嫁的奴隶,善于烹饪,起初为汤王的厨师,因才智出众受到汤王的赏识,被提升为相。以后辅佐汤王率军伐桀,使夏朝灭亡,建立了商朝。伊尹具有一定的医学知识,再加上他的烹饪技术以及加工食物的经验来加工药物,创造汤液是有可能的。但是汤液的创制,归根结蒂是人们长期医疗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但也不能否认有象伊尹这样的个别人物在这方面作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