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源流长,医术高超海内闻

  浙江中医外科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余姚河拇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发现的骨器说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就掌握了简单外科工具的制造技术,并学会用它们穿刺引流,治疗简单的外科疾病。骨器分三种:骨锥(其尖打磨极精细,可作砭刺用),骨簇(分挺、锋两个部分,锋甚易刺入皮肉),管状针(其中一些无眼孔者,显然不是用来缝制兽皮衣服,而是用作刺砭)。这和史料记载的我国早在新石器时代至奴隶社会时期即已发明“砭针”等外科医疗工具的论述是相一致的。

  浙江有关外科医疗活动大约出现于南北朝之际,最早的外科医生当推上虞人孙溪叟。孙氏初为家奴,南朝宋文帝元嘉初生(公元424年)逃入建安,后行医民间。孙氏对疮疡有独特疗法,凡疮疡流血不止者,应手即止,疮疡敛口而愈。稍后,武康人姚僧垣总结当时外科证治经验,编著《集验方》(十三卷),这是浙江最早的一部外科专著,惜已亡佚,但《外台秘要》中引有其部分内容。《集验方》记载了当肘对疽的独特治疗方法,如指出对痈的治疗要切开排脓,切口应在痈疽的下方,并要注意引流。对石痈(骨肉瘤)与瘰疬、痈和瘤的鉴别诊断也颇有独到见解:“发痈坚如石,走皮中无根,瘰疬也。……发痈至坚而有根者,名为石痈”;“发肿以渐知,长引日月,亦不大热,时时牵痛,瘤也,非痈。……发肿都软,血瘤也。”《北周书》称誉姚氏说:“僧垣医术精妙,为当时所推,前后效验,不可胜记。声誉既盛,远闻边服。至于诸番外域,咸请记之。”可见姚氏当时名声之广播,影响之深远。

  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浙江成为全国政治、经济与文化科学的中心,医学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比较著名的外科医学家有浙东鄞县的史源。史氏字建安,精于背疮症治疗。著有《背疽方》一卷,系其临症经验之总结,惜己佚。该书与同时代人——福建李讯的《集验背疽方》书名雷同,而后者一直被奉为中医外科重要早期专著之一。

  金元时期,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对浙江外科医学的发展贡献较大。丹溪为浙江义乌人,他运用自己广博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宋代陈自明的《外科精要》进行评述发挥,系统论述外科的理、法、方、药,撰成《外科精要发挥》一书,从而将外科学术推进了一步。丹溪强调外科疾病冶疗要和内科辨证相结合,认为疮疡痈疽虽多生于体表某一部位,但与内脏功能失调有关,是整体病变的局部的反应。故治疗上应明辨经络,用药要突出扶养胃气。达些精湛的论述对后世外科医家的影响无疑是很大的。宋元明期间,战乱频繁,劳役严重,造成疡、疮、痈、疽等外科疾病漫延,从而也要求有较多的外科医家来适应治疗的需要,提高了外科在医学界中的地位。外科被承认为十三科之一,其理论与方药也日趋完整,并且出现了外科世医。据《钱塘府志》记载,浙江的外科世医开始于元代。医术高超、名盛一时的有钱塘人倪垕以、倪居敬父子。尤其是居敬,于元至正(公元1341年)荐补为杭州路医学正,后又升为医学教授,浙江官医副提举、医学提举。其主事期间,尽萃于医疗,活者甚众,有口皆碑。朱元璋反元初起时,士卒多病,遂遣使者邀请居敬。居敬弃元高官厚禄,为义军行医,疗疾多愈。元璋建明朝初,居敬却辞归乡里,优游湖山以老。金元时期,浙江外科医家还开始采用当时国内比较先进的治疗方法。如鄞县人李生采用挂线疗法医治痔疮。李氏外科医术神奇,《鄞县志》记载:“余姚应某,目旁生赘,渐长,大如核桃,李氏立平之。生为人治病既多奇效而不矜功,不责极,人以是尤重之”。

  明代,是浙江外科医学甚为兴旺的时期。其间贡献最大的医家当为海宁陈司成。陈氏世操疡科,传至司成已八代,在杭嘉湖一带名声很大。司成生活于天启崇祯年间,其时海口通商,交流颇频,岭南广疮(梅毒)患者流涉。司成经数载观察医治,同时悉心研究方药,于公元1632午著成《霉疮秘录》这部我国最早的性病治疗专著。司成认为:梅毒是两11媾而得,在治法上宜清热解毒杀虫为主,并首先采用砒与轻粉(砷剂)医治。司成在外科学上的突出贡献不但为浙江,而且也为中国争得了殊荣。明代浙江著名的伤寒学家陶华不但在伤寒学上为世人所重,其对外科的研究也是值得一提的。陶氏根据痈疽的若干兼证制定了内服和外用方共70余首,撰为《痈疽神效秘验方》一卷。该书对当时外科医家颇有裨益,后为薛己收人《薛氏医案》。钱塘(今杭州)王茵用浙江丰富的桑树皮制成外科手术缝合线,就地取材,独具一格。同邑姚应凤也以疡医知名,《钱塘县志》称其“割皮刺骨,一见洞然知表里……人皆以为神”。明崇祯时,温州抚军喻思恂患发背剧甚,当地无人能医,召应凤至,封腐肉二大碗,敷以丹药,二日痈平。姚氏后为太医院院判。此外,鄞县尤敬宗、嘉兴陆承宣、嘉善刘仰松、丁凤梧等,皆为明代浙江外科名医。

  清初,中医界出现了轻视外科的倾向。不少外科医家放弃外科的操作手法及外治特色,偏面强调以内服方药为主。这股倾向滞碍了外科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浙江的外科医学也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这可以从山阴(今绍兴)陈士铎与祁坤的外科专著中寻到佐证。陈氏所著《洞天奥旨》(十六卷,又名《外科秘录》),洋洋数万言,遍论各种外科疾病的病候、诊法与用药,全无外治法的点滴痕迹。祁氏的《外科大成》(四卷),为符合正统要求,也一味侧重辨证与内治。清代官修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即以此书为蓝本。

  清中叶,浙江的外科医学开始走出低谷,不仅出现了一批外科名医,而且产生了许多外科专著。如上虞许凤麟长于望诊在外科中的应用,《余姚县志》收录有他望面色而断肺痈的一则验案。萧山陈锡灿所撰的《青囊准绳》、《痈疽虚实寒热辨》记载了许多颇有价值的外科医疗经验。此较闻名的外科医家还有桐乡胡吉士、蒋天潮,平湖顾启,归安高振扬,乌程袁大同、钮福保,长兴杨道芳,德清柴鲁儒,钱塘张灏、余以庠,松阳刘士俊,宁波汪少东、张金鈜、海宁许楣等。外科专著有邹存诠的《外治寿世方初编》、汪华山的《外科易知》、孙震元的《疡科汇治》、邵澍的《外科摄要》、张千里的《外科方案》、沈志裕的《疡科遗编》、王绍征的《外科图说》、袁峻的《外科验方》、曹光熙的《外科要览》、叶氏的《七十四种疔疮图说》、卢真人的《疔疮紧要秘方》等。

  清末民初,浙江外科出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繁荣景象,学术水平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不少方面在国内居领先地位。钱塘人吴尚先集二十年之经验,系统总结了清光绪以前历代外科医家及民间流传的外治方法,以骈体文写成了我国第一部理疗性外科专著《理瀹骈文》,对中医外科理、法、方、药的完善和外治法的广泛流传及普及应用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当时,外科名医辈出,学术流派众多,并形成了以家传数代为特点,遍布全省的外科世家。这些外科世家在医术上各有千秋,他们或以刀法独特著称;或以辨证精确闻名;或以方药灵验享誉。他们的学术思想与医疗经验一直延续至今,为当代浙江中医外科学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医名较盛、影响较大的有:湖州的“潘氏外科”和“杨咏仙外科”,德清俞氏的“下高桥外科”和“吕蒙飞外科”,乐清的“黄氏外科”,慈溪陈氏的“岭南外科”,兰溪胡氏的“上房顶外科”,宁波“张懋炽外科”,杭州的“余步卿外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