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重视扶助正气 保护脾胃为要

疾病的过程,是邪正相争的过程,对疾病的发生和转归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邪胜则病进,正胜则病退,邪虽是引起疾病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还取决于人体自身的抗病能力,即正气的强弱,《内经》曾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扶正可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和自然修复能力,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正充邪自去,邪去正自安。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扶正药物,具有改善机体的物质代谢和心血管功能,调节中枢神经及内分泌系统,增强免疫功能。所以在疾病的治疗中,要始终注意扶助正气,而不能妄用峻烈伤正之品,如耳鼻喉科肿瘤,常表现为正虚邪实,应在扶正的同时,适当加入一些抗肿瘤药,而不可大量使用抗癌药以伤正气,若正气大伤,反使抗病力减弱。又如急性咽喉部感染,临床上来势凶,病情重,用药不可避免要用泻火解毒、清热利咽之剂,但需中病即止,后佐以调治药物,这样就能无伤正气。

中医主张“治病必求于本”,《医学心悟》言:“本,为之本源也”,“善为医者,必责根本,而本有先天后天之辨”。后天之本即指脾胃,“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气以为生也”,故安谷则昌,绝谷则亡,胃气一败,百药难施,由此可见保护脾胃,是扶正祛邪的重要方面,处方用药时,要时时注意,不可过于苦寒,以防败胃;选用健脾药不可过于温燥,以免损伤胃阴,多用茯苓、炒白术、淮山药等;养阴不可过于滋腻,以免助湿,影响脾胃运化,多用天花粉、制玉竹等;实热证需用苦寒药,当中病即止,以免苦寒败胃,正气受损。

用药要注意药性,宜以平和轻灵取胜,“药贵对症,虽平淡之品,亦有奇功。”且耳鼻咽喉位于头面部,病位浅近,采用轻清灵动之药,使正气疏通宣布,邪气潜消,则滞塞自通,不必用重降之药,不然,“已过病所,病不能去,而无病之地,反先遭克伐”。另外,峻烈攻下之剂不可多用,有毒的药也应慎用,如鼻出血属实热证者,可用适量大黄釜底抽薪,但宜适可而止;又如苍耳子,是通鼻窍的常用药物,但尽量少用,因为苍耳子有毒性,对于慢性鼻炎需较长时间服药,完全可以用其它整体调整,疏通鼻窍的药物代替,达到同样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