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黄疸怎么办

  小儿眼球及全身肌肤发生黄染时,中医统称为“黄疽”。小黄疸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生理性黄疸是指婴儿出生后,全身肌肤和巩膜颜色发黄,而无其他症状,不经治疗,数日内即可行消退。如果巩膜、肌肤黄色经过2-3周仍不消退,而且黄色不断加重,或者其他年龄发生黄疸,兼有精養靡、食欲缺乏等症时,则属病理性黄疸

  现代医学将小儿黄疸分为蓄积性黄疸、阻塞性黄疸和肝细胞性黄疽三类,概念颇为明确。但是,对于退黄,尚无特殊方法。而中医在治疗黄疸方面效果显著,尤其是孙老对于小儿黄疽的诊治,有独到的经验。

  小儿黄疸的发病机制

  小儿黄疽发生的原因,一般说来,是由母体素蕴湿热,传于胎儿,或是婴儿于胎产时或出生以后感受湿热邪毒所致。因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湿热内侵,郁结于里,熏蒸肝胆,疏泄无权,瘀热不化,病发为黄,其黄色泽鲜明,谓之“阳黄”。若小儿先天禀赋不足,脾阳素虚,感受湿热邪毒以后,脾阳受困,湿从寒化,或是湿邪久留,湿盛伤阳,以致寒湿郁阻,因而发黄,其色晦暗,谓之“阴黄”。

  小儿黄疸的发生皆由湿所致,与脾胃有密切的关系。发病因素既有先天遗传和禀赋体质的内因,也有天行传染、谷气郁蒸的外因,内外二因往往互相影响而导致发黄。例如先天遗传,多为热熏蒸。由于孕妇素蕴伏热或妊期嗜食辛热炙烤食物,脾胃蕴湿热,传于胎儿, 因而生后出现身目发黄。

  禀赋体质对小儿黄疸病变和转归影响1很大。如小儿身体素蕴伏热,感受湿热疫毒之邪,因热疫皆从火化,多呈阳黄之症。若脾虚不运,湿热乘之, 往往可以转变成为湿浊内阻,溢于中焦伤阳寒化,呈现阴黄之症。

  天行传染,由于湿热气蒸所致。如潮湿多雨的夏秋季节,于聚湿生热,湿热蒸腾,形成天行疫毒之邪,内瘀不化,必多发黄。尤其小儿脾常不足,抗病力差,最易感受暑热时邪,不耐发泄,故因传染致黄者,临床颇为多见。

  谷气郁蒸,多为饮食损伤脾胃所致。由于小儿乳食不知自节,嗜食生冷肥甘,最易损伤脾胃,蕴生湿热,谷气不消,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邪无出路,身必发黄,名为“谷疸”,儿科临床,亦颇多见。孙老谓之“若小儿素嗜甘肥损伤脾胃,则湿阻中焦,邪郁化热,湿热交阻,气血凝滞,失于疏泄,必然外溢肌肤而发黄疸多从热化。若恣食生冷,损伤脾胃,则湿浊中阻,郁而伤阳,寒湿内蕴,气滞血凝,枢机不利, 因而胆汁外溢发为黄疸多从寒化”。

  总之,湿为阴邪,其性黏腻重浊,皆由脾胃受损、运化失职所致。脾气不升则肝气郁结不能疏泄,胃气不降则胆汁输送排泄失常,湿邪郁遏,胆汁外溢,因而发黄。湿热内羁,病久不愈,以消耗阴液。湿邪久停,中伤阳气,阴阳均可受累,影响气血生,最终导致气血两虚,以致病情迁延,反复发作,缠绵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