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黄疸吃什么药

  孙老认为: “小儿黄疸一证,以两目先黄,继则遍及全身肌肤,黄色鲜明或晦暗。由于体质强弱不同,湿热、寒湿有别,病程长短差异,因而临床表现也就各有不同。但是辨证论治的关键,首先在于区分阳黄和阴黄。”

  阳黄多属实证、热证,症见面目、周身皮肤发黄,其色鲜明,黄如橘皮,不欲吮乳,小便短黄,或有大便秘结,舌红,苔色黄腻或白腻,脉滑等,属于湿热熏蒸,郁而发黄,治当清热利湿。

  阴黄多属寒证、虚证,症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晦暗而无光泽,神疲倦怠,四肢不温,食欲缺乏恶心易吐,大便溏薄、其色灰白,小便短少,苔白腻,舌质淡,脉细无力等,属于寒湿阻滞,脾阳不振,治当温中化湿。

  由于小儿体禀纯阳,湿邪多从热化,所以临床阳黄居多。又因小儿脾常不足,稚阳稚阴,若阳黄迁延日久不愈,或过用寒凉清利攻下之品,损伤脾胃,阳气受遏,常可湿从寒化,转为者也不乏其例。

  解表退黄法 《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黄疸病候》云:“黄疸之病,由脾胃气实而外有湿气乘之,变生热……蕴积成黄,蒸发于外。”在潮湿多雨季节,小儿感受外湿,可以熏蒸发黄。其证初起,往往黄色鲜明,伴有身热,兼有头痛、目眩、身重嗜卧,则为表湿之候。如果寒湿束表,多呈身痛恶寒、口中不渴、脉象浮紧。均宜解表退黄,如羌活胜湿汤加减,可使湿从外散,迅即黄疽消退。

  例:王幼。病经5日,初则目珠发黄,继则全身黄染,兼见形寒、身热、倦怠无力,汗出不畅,脘满纳呆,小便短黄,苔色薄白,脉象浮弦。证属外湿遏表,蒸郁发黄。治宜疏表散邪,佐以利湿退黄。

  处方:羌活3克,独活5克,防风5克,甘草3克,川芎5克,紫苏叶5克,:藁本5克,秦艽1 0克,猪苓茯苓各10克,葱管3支,生姜2片。3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二诊:药后身得透汗,身热、形寒均解,面目、肌肤黄疽渐退,小便趋利,食思稍振,苔仍薄白,脉象浮缓。再从原议治之。

  处方:羌活独活各5克,川芎5克,紫苏梗5克,秦艽10克,茯苓10克,甘草3克,橘皮3克,半夏3克,生姜2片,大枣5枚。3剂。每日1剂,水煎分服。

  三诊:迭进6剂,黄疸消退,精神、食欲均佳,转拟健脾和中以为善后。

  处方:太子参1 0克,茯苓1 0克,炒白术1 0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半夏3克,秦艽10克,枳壳5克,煨姜2片,大枣3枚。

  【按】小儿黄疸证多阳黄,清利湿热是治疗的常法,疗效甚好。此例亦属阳黄, 病由外湿所致, 由于表证显著, 故用羌活、独活散湿解表,紫苏叶、防风发汗退黄,秦艽、藁本可治身头疼痛,川芎行血祛风,猪苓、茯苓渗湿利水, 药后迅即表解黄退而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