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齡兒童的睡眠狀態

  隨著年齡的增長至學齡前,一天的總睡眠量逐漸減少為10至12小時。慢波睡眠則在出生六個月後逐漸上升,於五歲時到達高峰。隨著慢波睡眠量的增加,幼童在夜晚一入睡即進入深沉的慢波睡眠中,因此有些幼童在尿床時無法自醒甚至很難叫醒。

  入睡約一小時後會有短暫的醒覺,一般幼童會隨即再入睡,然而也有不少的幼童會有稍長的醒覺甚至發生睡遊(sleep walking)或夜驚(sleep terror)現象。另有些幼童則是在後半夜於速眼動睡眠結束時驚醒並表示做了惡夢,此現象稱為夢魘(nightmare)。一般在發生夜驚後孩童會自行再入睡,而發生夢魘後常需家長的安撫才願意再睡。學齡前的幼童在白天大都只有一次的小睡,而此時期的白天小睡對他們是很重要的,可以避免過度亢奮也有助於夜晚的安眠。

  進入小學後,一天的總睡眠量減少為9至11小時。夜晚發生磨牙、說夢話、 睡遊的情況並不少見;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情況會逐漸減少或消失。夜晚入睡會先進入非速眼動睡眠中,而隨後的第一次速眼動睡眠的出現時間非常短暫;隨著夜晚的進展,每次出現的非速眼動睡眠時段漸減而速眼動睡眠時段漸增。

  孩童在入學後,作息的節奏隨著學校上課時間而調整。臺灣的國民小學在午休時間一般會安排30至40分鐘的強制午睡時間。而歐美國家則未有強制午睡;因此許多歐美孩童在五歲後就維持一天只有一次的睡眠時段〈在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