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中医不能称为“海派”

  □ 吴新明 中国中医科学院蔡小香等,分别在不同的专科领域,学有所长,各有师承。

  而上海,只是众多医家执业行医的场所。这些医家从来也没有达成一个学术共识。而共识性的学术主张或者见解,也就是鲜明特征的学术思想,才是一个学派的根本属性。前文所列举的代表医家,也都有起源于其他地域的学术传承,有些和上海缺乏关联。

  上海开埠到民国末期的百年之内,在这样的一个独特的氛围里,各种中医学术思想齐头并进,缺乏统一的地方学术主张。所以把上海中医学界称之为“海派”,巧取“海”字兼有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意义来概括这些不同的学术主张,而名之曰“派”,实际上是个偷换概念的不妥提法。故而,连沪上名家们自己都承认:“海派无派”。

  当代上海中医学术危机

  上海中医,不能称之为“海派”,这并不是对其曾经有过的学术贡献的贬低,相反,是一种尊重,特别是对民国时期上海中医界所具有的种种迥异风格的尊重。我们应该客观地把这些医家和思想,称之为“上海中医学界”、“上海中医学术共同体”或者简称为“上海中医”,这种说法更加符合实际。

  当今,上海不但没有形成所谓的“海派中医”,而且还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选择了渐进地中医西化的道路,其直接后果就是学术的衰退和市场的萎缩。西化的中医,在学术上的很不成熟,特别是变成不能治病的中医。这种中医在上海正逐渐被边缘化,从当地人民的卫生保健领域内退出。在这个意义上说,上海中医正面临着严重断流的危机,这是当前同仁们为之忧虑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