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汉代医简 内容丰富的原始医学文献
本报记者 郑访江 通讯员 雒焕素 吕有强
在甘肃省武威柏树乡下五畦村旱滩坡发现的东汉墓葬中,出土医药简牍92枚,其中记载各科方剂30多个,涉及内科、外科、骨伤科、五官科、针灸科等。医简的出土,引起了国内外学者关注。
旱滩坡葬着一位汉代老中医
据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医古籍研究所所长、武威汉代医简研究专家张延昌介绍,武威医简最早发现于1972年11月,当时是武威柏树乡下五畦村村民在旱滩坡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了一处汉墓,经由当时的武威县文化馆、甘肃省博物馆的发掘、清理,最后发现了医药简牍92枚。
旱滩坡墓群地处武威市西南沿祁连山北麓的一片滩地上。墓葬分布面积较广,东起金塔河,西至西营河,地跨柏树、松树、红星、西营4乡,宽约1公里,长约20公里。这片滩地,地势较高,终年干旱,草木难生,因此人们称它为旱滩坡。千百年来,人们把这里看成了安葬陵墓的理想之地,从西汉到明清,在这里形成了绵延十多公里的旱滩坡墓群。
张延昌说,武威汉代医药简牍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根据随葬物品推断,该墓的主人是一位年逾七旬的医生。这位医生是一位悬壶济世、具有丰富行医经验的医者,他把行医多年的“经验”记录简中。
汉代已有较完备的中医药体系
武威汉代医简目前被鉴定为国宝级文物。据考证,该医简是我国年代较早,保存形式较完整,内容丰富的临床验方著录。它反映了我国早期医学水平和中医临床治疗的真实情况。同时,它反映了汉代的医学水平,说明汉代的临床理疗,已经具备了较完备的科学体系。
据武威市博物馆馆长黎大祥介绍,这批医药简牍共92枚,其中78枚被定为国宝级文物。简牍为松、杨两种材质,长23~23.4厘米,宽0.5~1厘米;简身明显留有上、中、下三道绳痕迹。简宽1厘米的共41枚,呈黑褐色,右侧刻有三角形锲口,以固定编绳。简宽0.5厘米的共37枚,呈浅黄色,保存较好,字迹清晰,除2枚外,皆无锲口,一简书“右治百病方”尾题。简文内容丰富,它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黄帝内经》提出辨证施治法则,但缺少具体的临床应用,医简则是以辨证立方来体现辨证施治,并举例说明了医简方是用之有效的。
内容丰富的原始医学文献
张延昌介绍,92枚汉代医简中,仅论及痹症者占到了13枚,载有痹症方剂6个,方证相应,组方严谨巧妙,且治法多样,除汤剂外,亦有熏蒸、散剂、丸剂和膏摩之法,方后还有确切的疗效观察。这说明早在东汉之初治疗痹症就已经有了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比较成熟的治疗方案。
针对此,从1995年开始,张延昌便在深入研究医简组方用药的基础上,将武威汉代医简所记载的痹症方剂应用到了临床治疗中,并成功配制出“祛寒逐风合剂”和“清热逐风合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疑难杂症。
随着人们对武威汉代医简研究的日益深入,目前国内多位专家将其中的方剂应用于临床,并取得很好疗效。如陈可冀院士认为医简中的“瘀方,很有科学性”,现用其治疗支气管炎、乳腺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甘肃省中医院风湿科将“治东海白水侯所奏方”、“治鲁氏青行解解腹方”等古方灵活地加减后用来治疗多种疾病,收到了好的效果。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医药奇方仍能古为今用,正发挥着惠泽后人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