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瘅是现代糖尿病的主要类型

  □ 仝小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古代消渴只是现代糖尿病在疾病发展中的一个偏后的阶段,现代临床所见初发的糖尿病实际上是消渴病的前一阶段,二者并不等同,这也是照搬古代消渴理论治疗现代糖尿病收效欠佳的根源所在。

  ●脾瘅不仅包括肥胖型糖尿病的早、中期,也包括了糖尿病前期即IGT阶段。现阶段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临床仍以脾瘅为主要类型。脾瘅也是由肥胖发展为多种代谢紊乱的中间阶段,是防治多代谢紊乱的关键切入点。

  ●我们需要在“初病入络”的糖尿病络病隐证阶段就想到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积极地进行干预;药物治疗仅仅是一个方面,饮食、运动、情志等生活方式的调控则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更重要的方面。而长期坚持这些方面的治疗,需要依靠病人自身的努力。

  糖尿病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杨文英教授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中国人群糖尿病患病率已高达9.7%,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15.5%,而1994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仅2.5%,短短十几年间发病率大大升高。因此,积极防治糖尿病是当前的重要工作。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糖尿病虽取得了重要进步,但相比现代医学的发展似乎仍显不足。中医药如何突破瓶颈,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发挥主流作用是值得我们深思的。笔者认为,提高中医药防治糖尿病临床疗效,发挥中医治疗特色,需要辨清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糖尿病不等同于消渴

  现代糖尿病较古代消渴已发生很大变化,不仅临床表现不同,基本病机也有差别。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古代消渴病以“三多一少”(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症状为临床特征和诊断依据,而现代糖尿病约80%肥胖,80%无典型“三多一少”症状;二是古代消渴病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多见虚实夹杂证或虚证,现代临床所见糖尿病则以实证为主,表现出“膏浊痰热壅滞”、“火热内盛”等病机特点。

  造成这差别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古代的检测手段局限,仅能以临床症状作为诊断依据,因此,只有当病人出现“三多一少”时才能被诊断为消渴。由于长时间的火热耗灼,此时已有气阴亏损,病情多已进入糖尿病中晚期,故以虚实夹杂证或虚证为主。

  二是现代糖尿病的诊断则是以血糖检测为依据,绝大多数病人在没有出现“三多一少”症状时即被诊断,使糖尿病的发现大大提前,此时仍属疾病早中期,病机以火热内盛为主,故多见实证。

  三是由于降糖西药的不断优化和广泛应用,使升高的血糖早期即被迅速控制,病情被阻断,导致多数糖尿病始终不出现或仅短暂出现“三多一少”。

  因此,古代消渴只是现代糖尿病在疾病发展中的一个偏后的阶段,现代临床所见初发的糖尿病实际上是消渴病的前一阶段,二者并不等同,这也是照搬古代消渴理论治疗现代糖尿病收效欠佳的根源所在。

  脾瘅是糖尿病的主要类型

  近20年来,国民的饮食结构发生了巨大改变,从过去以粗粮为主,甚至无法解决温饱问题,到现在以肥甘厚味为主,长期饮食过剩,其导致的后果之一就是与饮食密切相关的代谢性疾病,尤其是糖尿病明显增多。

  现代临床所见糖尿病约80%肥胖,其特征与《水蛭等活血通络之品可较明显改善肾功能;晚期则重在补虚通络,常用一些血肉有情之品填补络道。因此,糖尿病治疗全程应始终贯穿治“络”的思想。

  “久病入络”已是糖尿病并发症的显证阶段,我们需要在“初病入络”的络病隐证阶段就想到可能发生的各种并发症,积极地进行干预,从而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致死率。笔者甚至建议可以把糖尿病改为“糖络病”,意在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注重早期对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

  糖尿病病人是疾病治疗的主体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仅仅是一个方面,饮食、运动、情志等生活方式的调控则是糖尿病治疗中不可或缺的更重要的方面。而对于这些方面,医生仅能起到指导治疗的作用。长期坚持药物、饮食、运动等各个方面的治疗,需要依靠病人自身的努力。如果把糖尿病比作一架辕车,那么饮食、运动、药物、心理、教育就相当于拉动辕车的五匹马,究竟谁是驾驭辕车的主人?显然是病人自己。只有病人遵照医嘱坚持正确的服药,及时的复诊,坚持饮食运动控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才能从多方面、多途径控制好糖尿病。

  不仅是糖尿病,其他慢性病亦是如此。对于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慢性疾病,其治疗也是长期的、多方面的过程,而病人就是掌控这个过程的关键所在。因此,我们需要转变观念,从以医生为主体转变为以病人为主体的综合治疗,让病人作疾病真正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加大科普力度,普及健康教育,只有病人了解自己的疾病,才能做自己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