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间的满族医药文化

  本报记者 周颖

  在辽东的白山黑水之间,活跃着另一个马背民族——满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满族及其先民不断积累、创造并传承下灿烂的满族文化。仅就满族民族医药而言,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独具特色,至今仍被民众应用着,丰富着,传承着,发展着。

  “不胜枚举的满族民间医疗方法和药物资源,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遗产。”中国社科院少数民族研究所萨满文化研究中心学术顾问富育光说,抢救满族民族文化遗产,丰富祖国多民族文化宝库时不我待。

  多年来,一些散在民间的满族医药文化遗存经过专家学者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如同耀眼的繁星,令人瞩目。同时,满汉医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在专家考证中也得以证实。

  推广“人痘接种术”

  16~17世纪,一种叫“痘”,即天花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当时,这种病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来势凶猛,传染力强,所以死亡率较高。虽然我国在16世纪末就发明了人痘接种术,但当时没有被人们普遍认识和应用。

  满族对天花的危害早有认识,从萨满教的医神就可以看出他们对天花的敬畏之情。早在后金皇太极时期,就设有避痘所。

  康熙亲政后,一直将痘疹的危害挂在心上,除了继续避痘之外,听说武昌府通判傅为格善于为小儿接痘和治疗,即派人寻找为皇家子弟种痘。当他了解到种痘的好处后,不仅给予充分的肯定,还下诏推广。

  从此以后,清代始终遵守这一做法,王室上下人等都要接种人痘。乾隆年间,有条件的人家十有八九都要种痘。由于清政府对人痘技术的提倡和推广,人们对天花的预防有了基本方法和保障,很大程度减少了天花所带来的危害。

  后来,这种方法传入朝鲜、土耳其以及英国等地,被外国人认为是预防孙思邈并列一起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