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特的英文版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写在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前

  □ 方廷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促进社会和谐”。“和谐”是中国文化和中医文化的精髓,中医倡导“天人相应,阴平阳秘”,主张人和自然的和谐和人体内部的和谐,以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为了把这一理念传达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我们创建了英文版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

  中医学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独特的治疗手段和显著的疗效,几千年来它为中国人民的繁衍生息、防治疾病、养生保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对外开放的逐步深入,中医药独特的治疗作用正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逐渐被世界所认知。目前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各种类型的中医药机构,并有相应的网站出现。

  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全力倡导和资助英文版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北京中医药大学的一个中医药专业和英语专家团队负责设计与开发,与IT技术部门密切合作,经过三年的艰苦工作,终于在2009年底完成了12个分馆的建设并上网展示。这是一个集中医药收藏、展示、科普、教育和研究于一体的数字化、多功能平台,它以五千年中医药发展史为基本脉络,全面展示中医药的产生及发展的精彩内容,突出北京的特点,让世人了解、认识中国传统医药学的发展历程,展示中医药的最新研究成果。

  数字博物馆必须突出“博”和“物”两个中心。即内容要广泛,展项要丰富,没有图片展项的,则需要以动画和漫画生动、形象地反映比较抽象的中医药概念、病证和理念,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引导其走近中医。在内容方面,我们共设计了12个分馆,即中医文化与历史馆、医疗馆、中药馆、针灸馆、医学气功馆、养生馆、美容馆、推拿馆、宫廷医学馆、教育馆、科技馆和国际交流馆。分别从不同侧面,勾画出华夏五千年中医药发展历史的主体脉络,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医药知识,展示了北京地区中医药发展现状。如“中医文化和历史馆”表现了在历史长河中,中医治疗经验和理论不断丰富的历程,中医运用源自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五行学说,形象地说明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创造出了一整套独特的认识疾病,诊治、预防疾病的理念和手段,在世界传统医学领域独树一帜。这里介绍了浩如烟海的中医古籍,像《李时珍等一大批旷世名医。

  英文版中医药数字博物馆主要面向国外读者,因此英语翻译也是本馆的一大特点。在用词方面力求简单易懂并且英语化。翻译的语句要求简短、流畅,语法规范,拼写正确无误。初译的文稿要经过6次中外专家审稿后才能定稿。在中外专家审定会上,专家们认为这是他们看到的最好的中医药英文翻译版本,他们相信外国读者会对我们的产品感兴趣,能够达到普及中医药的目的。同时通过规范正确的翻译,为国内外中医药翻译界提供了一个学习中医翻译的平台。

  英文版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于2009年年底全部完成,正式上网运行。1974年6月国际博物馆协会于哥本哈根第11届会议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不追求营利,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开的永久机构。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关人类及其环境见证物当作自己的基本职责,以便展出,公诸于众,提供学习、教育、欣赏的机会。”根据这一精神,我们的博物馆免费浏览,所以它已被一些实力雄厚的国际网站收录,世界各地都可上网浏览本馆内容。虽然英文版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正式运行不久,每月的点击数已在数千以上, 浏览的地区遍及五大洲几十个国家, 起到了在国际上宣传推广中医药的效果。

  英文版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是中医药发展史上的一个飞跃和创新,其主要服务对象是海外中医药业内专业人士、广大中医药学爱好者、渴望利用中医药为自己服务的患者以及想学习中医英语的人群。同时我们也想通过较为规范的英文翻译,为国内外中医药著作的翻译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