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编制保护名录的意义与方法

  □ 宋歌 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史文献研究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确认、分类、立档保护的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建立保护名录是国际上的通行方式,通过名录对遗产项目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可以最终解决“要保护什么”的问题。《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两份重要文件也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要“建立名录体系,逐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

  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的、具有商业价值的智力成果,通过建立保护名录,确认、分类、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传统知识自身知识产权的证据,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发挥知识产权保护作用的有力工具。通过对传统医药知识真实、完整的法律记录,实现对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与利益的承认和尊重,完善现行传统医药知识产权管理、保护和利用协调机制,解决传统医药知识产权保护难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框架中,保护传统医药传承群体的权益,维护民族利益。并且,通过建立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向国际社会发布,可以对中医各遗产项目进行法律确认,在国际上明确我国对这些遗产项目的原创权,确保我国在传统医药领域的主导地位。

  保护名录编制有着复杂的技术问题,首先应建立保护名录的框架系统,通过研究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情况与累积脉络,结合参考国内外编制保护名录的成熟经验,建立保护名录的分类系统和编码体系。该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区分度、开放性、多极化并与国际分类系统衔接的要求。在名录框架中,各项目应具有相对统一的构成格式,同时由于各类项目的特殊性,不同类别的项目构成要素应具有各自特色,需要研究中医文化的承载模式来确定其构成要素,特别要纳入各项目的关键特征,常常是其核心理念,从根本上维护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其次,要实现保护名录的数据库化,根据名录框架进行数据库的架构工作,根据编制方法设置数据库的输入输出模式,该数据库应具有相当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满足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复杂性的特点,研发服务器和客户端软件,并设置较为强大的检索功能,适应普查和名录编制、发布需要,为名录数据库打好软件基础。在上述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数据库框架中,采用研究所得的编制方法,使用数据库软件,组织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开展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