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与院校教育的历史分析

  □ 王庆其 上海中医药大学

  师承教育的三个阶段

  在中医学的发展史上,师承教育是中医得以延续和发展的主要形式,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培养模式。中医师承教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师承教育的肇始可以说是与中医的起源同步。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文献《脉经》等基础课。继学“体疗”(内科)、“疮肿”(外科)、“少小”(儿科)、“耳目口齿”(五官科)、“角法”(针灸科)五个专科,学习3至5年。由此同时,各州府也相继设立了医学教育机构。此后,北宋设有“太医局”,明清时有“太医院”,近代有中医学校等。应该说,从师承教育到学校教育,从私学到官学,是中医教育的一大变革和进步。它避免了师承教育在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上“各自为政”和只继承一师之长的不足。作为学校教育,具有统一的教材、规定的课程和约定的学制,师从专业面较宽,有利于大批人才的培养等优点。但在古代这类学校一般规模较小,毕业后的学生主要充当宫廷医生,就民间大多数卫生技术人员的培养来说,主要是依靠师承教育。

  建国以后,中医药教育与国家教育体系及现行教育制度逐渐接轨,并建立了稳定的中医药教育基地。中医药教育由以传承教育为主发展成为院校教育为主,并逐步完善了中医药教育结构。不仅有高、中等中医药院校教育,而且还开展了夜大学、自学考试、函授教育及师承教育,教育层次渐趋齐备,现已有中专、大专、本科、七年制、二学位、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层次和类型。

  师承教育强调教学的实践性,重视临床能力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但这种个体式的教育形式很难适应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要。院校教育从招生对象到培养目标,从专业设置到教学管理,从教材到教学内容,从理论学习到技能训练,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成为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主要渠道。笔者认为将师承教育融入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体系之中,是培养高质量中医药人才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