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英国邱园

  □ 赵中振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漫步邱园

  我是第三次到邱园了。每次来此,都是一次学习,一次享受,离去之时总有意犹未尽之感。

  邱园全称为英国皇家植物园(Royal Botanical Gardens, Kew),简称为“邱园(Kew Gardens)”。这座公园坐落在伦敦西南郊外泰晤士河畔,已有250年的历史,原本是英皇乔治三世的皇太后——奥古斯塔公主的一所私人皇家植物园,只有3.6 平方公顷。经过逐年的扩建,现已成为占地有120 平方公顷的规模宏大国家植物园,加上距邱园50公里位于苏塞克斯郡的Wakehurst植物园(占地200平方公顷,于1965 年合并入邱园),两园共有约320平方公倾,面积差不多相当于连山带水的北京颐和园。

  18世纪,工业革命后的大英帝国,经济急速发展,以纺织业为主,通过贸易等使英国获得了巨额财富,一时间财源滚滚而来。作为首都的伦敦更显活力四射、独领世界文化、经济的潮流。兴建于这一时期的博物馆、植物园正是其国力、视野的展现。1753年大英博物馆开馆,1759年皇家植物园建园,二者前后仅相差六年。1937年后经过维多利亚女王的鼎盛时期,英国以在殖民地获得的巨大利益为基础,收集了世界各地古往今来的遗产文物、奇花异草,填充或移植到博物馆与植物园当中,使邱园逐渐占据了世界一流的地位。

  美在自然

  八月的伦敦,阳光明媚。进入维多利亚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标志性建筑——棕榈温室。这是一座无梁的倒扣船型大温室,如同端放在在绿色地毯上的美丽的银白色皇冠。温室最高点达20米,即使热带植物椰子、棕榈等都可以在内自由伸长。温室在人工湖中形成倒影,相映成趣,魅力无限。

  园内绿草如茵形成一片片地毯,孩童们尽情玩耍,老人们宁静漫步,失明者在导盲犬导引下在寻找天籁之声,残障人士的轮椅可以自由回转。

  游人们常可见到蝴蝶、金丝雀、绿鹦鹉欢快起舞,秋水仙、睡莲、杜鹃花争芳斗艳。竹林、火棘、欧药鉴定中心主任Christine,为一位中年女性科学家,十二年来,跋山涉水,足迹遍及中国19个省。一次在西北地区遭遇车祸不幸将肋骨折断,此事惊动了地方,一时成为新闻。后以讹传讹,说成了一位来自英国的植物学家,车祸成了植物人,流传甚广。借此短文,加以澄清:是研究植物的人受了伤,而不是受伤者成了植物人。这位锲而不舍的“植物人”,如今仍旧斗志不减,筹划明年再来中国探险。

  我爱邱园,是喜爱的中药事业把我们联系在一起了。邱园的参与,标志国际学术界对于中药的关注,为中药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过去这些年里,我们双方进行了很好的合作。我们在编写《香港容易混淆中药》、《当代药用植物典》英文版过程中得到了邱园的众多帮助。前两年我的一位博士生曾来此进修,双方满意合作的进展。我此次应邀来邱园,在帮助该中心复核鉴定中药标本的同时,作为专家组成员参加了在邱园的欧盟中药项目启动会议,共同规划欧洲未来中医药的研究与发展。冀希望中药的国际合作,取得扎实的进展,为中药国际化铺设一层新的台阶。

  不知不觉已经在园子里转了七个小时,到了赶赴机场的时间。分手之际,鉴定中心主任Christine送了我一本邱园画册。她同时告诉我,邱园在伦敦郊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分园,那里的研究人员与实验设施虽然比这里少。但那边的面积更大、土壤更肥沃、树木更繁多,生态更自然,只是交通略有不便。此刻我才留意到,邱园的英文名用的是复数(Gardens)。自以为已经熟悉邱园的我,原来才看了不足整个园子的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