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医家:医以活人为心

  □ 张贵才 安徽省黄山市卫生局

  古新安(徽州)是集儒学之大成的程朱理学(程颐、程颢和朱熹)的祖居地,世称“程朱阙里”、“东南邹鲁”。程朱理学对古徽州的社会、文化及各阶层人士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自宋以来,社会崇尚儒学,儒家学说深入人心。故新安人为官者多理学名臣,为士者多硕儒,为商者多儒商,为医者多儒医。在儒学思想的影响下,新安地域出现了900多位医家和通医者,自宋以来尤其在明清时期,形成了中医界业绩卓著的一个医家群体,不仅以800多部医著推进了祖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而且以杰出的儒医风范,孜孜不倦地追求中医学医理医术,对儒学进行创新性思考等,至今给人们以深刻的教益。

  孔孟儒学倡导“仁者爱人”,要求人“正心诚意”。在儒学思想熏陶下的新安医家,大多能对“医业”有深刻的认识。早在南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新安名医歙县人张杲就在其《医说》卷十中说到:“医以救人为心,医者当自念,云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或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明代正德、万历年间新安祁门名医徐春圃(1520-1596),从小习儒,由儒而医。基于其对儒学的深刻理解,徐春圃认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仁术”。因此,他在习医过程中,博览医书,精通内、妇、儿科,存心济世,不求于利。明·嘉靖四十三年(1563),徐春圃就任京师太医院吏目,日日求诊者接踵于门,即便皇宫达贵也不能随到随诊。他治学严谨,广征博采,毕生研素,精勤不倦,对上自轩岐《灵素》,下及汉、唐、金、元以来的近400种古典医籍进行认真的校正,编撰成《古今医统》100卷,其中有自撰的《历代圣贤名医姓氏》、《内经要旨》、《妇科心镜》等医书12部,还著有《医学未然金鉴》、《医方考》是我国第一部注释医方的名著,影响深远并在朝鲜、日本等国刊行。更有明代新安名医汪机(公元1463-1540年),号石山,受父所告诫的“过去范仲淹立志,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启发,致力于攻读医学诸书,不拘泥于一格,精研历代名家学验,借力儒学功底,复参以哲理,潜心研究,故“遐迩以疾来请者无虚日”,以致“求者甚众,所应益博,活人至数万”。成为我国明代嘉靖年间四大名医之一(吴县张颐、杞县李可大、常熟缪希雍《明史·方技传》)。因此时人有言:“病之见石山也,如饥者得食而充,渴者得饮而解,弱者得援而登巅,危者得扶持而安”,足见时人对新安医家的推崇。

  坚持“医以活人为心”的新安儒医也大多能做到“不受为廉,不污为洁”,不以医病赚取不利之财。总是悉心看病,不计诊费,为穷人治病,不取分文。有的还在家中设施药室给病人无偿施药,当邑中疫病流行时,又以大锅煎药,沿家发放,救治了许多乡亲百姓。他们大多淡泊名利,拒绝朝廷的封官而悬壶乡里为百姓治病。新安医家坚持“医以活人为心”,在大灾难面前能以百姓苍生为念,表现出儒学“天下为公”的济世胸怀,在古新安的医学史上留下了许多动人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