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种肺脏介入技术联合应用可提高肺癌早诊率

  本报北京讯 记者白毅报道 在近日召开的中国科技期刊与新闻媒体见面会上,一项由《中华医学杂志》推荐的回顾性研究表明,对于常规痰脱落细胞学、细菌学和常规支气管镜检查均无阳性发现的肺部或胸膜小结节、小肿块、少量胸腔积液等病,经过超细支气管镜、X线引导超细支气管镜、X线或超声引导经皮肺穿刺等7种肺脏介入技术联合应用,可使Ⅰ期和II期肺癌阳性诊断率达到55%, 明显提高了肺癌的早期诊断率和患者生存率。

  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特点是早期无症状,80%的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失去了手术根治的机会。寻找有效可行的早期诊断方法,是提高其生存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然而,传统检查方法有各自的局限性,如普通影像学难以定性,常规支气管镜难于达到深部细支气管等部位。近年随着介入性肺脏病学技术迅速发展,为肺癌早期诊断提供了有效途径。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呼吸内科金发光医师以2000年1月至2008年12月该科收治住院的胸肺部病变患者467例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主要表现为肺部小结节、小肿块、小片浸润、纵隔或肺门淋巴结肿大、少量胸腔积液以及胸膜小结节等,且经过常规的痰脱落细胞学、细菌学和常规支气管镜检查均无阳性发现,成为困扰患者及临床医生的疑难病例),先进行超细支气管镜肺活检并刷检术,结果有118例获得阳性结果。对于剩余无阳性结果的疑难患者,根据病变部位、大小的不同,分别再进行X线引导超细支气管镜肺活检并刷检术、X线引导经皮肺穿刺针吸活检术、超声引导经皮肺穿刺活检术、自荧光支气管镜检查并活检刷检术、EBUS-TBNA及内科电子胸腔镜胸膜活检术,结果分别有105例(22.5%)、63例(13.%)、69例(14.8%)、18例(3.8%)、52例(11.1%)及12例(2.6%)患者检查出阳性。

  经过这7种介入技术的检查,最终有93.6%的患者发现阳性结果,67%发现恶性病变,26.6%发现良性病变,肺癌早期(≤II期)诊断率达55%(259例/467例)。这7种方法各有优势,其中EBUS-TBNA诊断阳性率最高,超细支气管镜肺活检并刷检术阳性率最低。

  以上结果表明,根据不同病变部位和特点,合理应用以上7种介入技术,发挥7种方法各自的优势,可以大大提高肺癌的早期诊断率。但研究人员同时提醒,有创性检查都会有一些并发症,临床上应掌握适应证,提高活检水平,高度警惕并发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