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中药资源种类简述(三)

  22.肉苁蓉

  肉苁蓉又名苁蓉、大芸。为列当科植物肉苁蓉(Cistanche deseticola Y.C.Ma)的干燥带鳞片的肉质茎。具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的功能。

  肉苁蓉寄生于梭梭等植物的根部,梭梭树等喜生于轻度盐渍化、地下水位高的固定或半固定沙地、荒漠戈壁中。分布于内蒙古、新疆、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区。近些年来,由于梭梭木大面积减少,肉苁蓉分布面积急剧下降。现在资源相对集中的分布区主要有内蒙古额济纳旗、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乌拉特后旗;新疆民丰、阿瓦提、且末、柯坪、库尔勒、福海、布尔津、阿巴河、若羌、博乐等县、市及甘肃酒泉地区。由于肉苁蓉分布区域缩小,产量下降,供需差距拉大,商品中出现了近缘种代用的情况如:

  肉苁蓉近缘品种表,基原植物迷肉苁蓉(C.ambioug),商品名称梭梭大芸,分布区新疆阿勒泰、福海、沙谚等地,寄主梭梭;基原植物管花肉苁蓉(C.tubulosa),商品名称红柳大芸,分布区新疆民丰、且末、皮山、于田、巴楚等地;寄主柽柳属植物;基原植物盐生肉苁蓉(C.salsa),商品名称盐生大芸(白刺大芸),分布区内蒙锡林郭勒盟、乌兰察布盟、巴彦淖尔盟、伊克昭盟、阿拉善盟等及新疆、目肃、青海、宁夏部分地区,寄主盐爪爪属、枝柳属、白刺属植物;基原植物沙苁蓉(C.sinensis),分布区内蒙分布同上;宁夏盐池、陶乐、灵武及甘肃部分地区,寄主红砂川乌(乌头)为主。建国后,老产区四川江油及陕西汉中地区建立了附子种子基地,扩大了商品生产;云南、河北、河南等省引种试种,形成了新产区;在新、老产区培育良种、合理密植、防治病虫害,推动了附子生产。50-70年代中期附片生产比较稳定,年收购量由200多吨缓慢上升到800吨。产、销基本平衡。70年代末期,四川、陕西加快了附子生产步伐,新产区大部分投产,种植面积和产量大幅度上升,年收购量达1300多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商品逾量。80年代中期,连续调整生产和库存结构,目前产销基本平衡。

  全国附片年需要量800吨左右,根据四川江油市和陕西汉中地区自然条件、生产能力和群众种植经验,生产和需要之间是协调的。附子有大毒,加工技术复杂,质量要求严格,老产区的栽培和加工技术纯熟,商品质量高,附子的生产应以老产区为主。对产量低,加工技术不高的产区应适当调整或停止生产,以保证药品安全有效。30.板蓝根

  板蓝根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具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功能。全国多数地区应用,习称“北板蓝”。其次,爵床科植物马蓝[Baphicacanthuscusia(Nees) Bremek.]的根及根茎亦在西南和华南地区作板蓝根入药,习称“南板蓝”。

  板蓝根适应性较强,对环境要求不严格,喜疏松肥沃湿润的砂质壤上,忌低洼积水。栽培为主,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安徽临泉、太和、怀远、界首、利章,河北定州、安国、安平、元氏,山西榆次、霍县,江苏宿迁、泰县。以河北质量好,安徽产量大。

  板蓝根栽培历史悠久。建国后用量剧增,产地扩大。1957年全国收购210吨,销售近360吨。1965年购销量分别达到500多吨。1978年以后,年收购量达5000-8000吨,销售近3000吨。权益根是短年生药材,生产容易调整,没有出现大的波动。

  板益根在全国各地均可栽培,70年代以后,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鉴于板蓝根为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常用中药材,对防治流感和肝炎作用比较显著,市场容量很大。因此应合理布局,加强商品基地建设,保持合理的储备,以应疫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