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至东汉时期(2)医药帛书和简牍

  医药帛书和简牍 后世出土的医药帛书和简牍是战国至东汉时期中国医药学发展和成就的见证。 马王堆医药帛书 1973年底,从中国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批医药帛书。据考证,这些帛书都是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168年)下葬的,但各书的编撰时间不同,最早的可能成书于春秋时期,而最晚的则是战国末年至秦汉之际的作品。就其内容而言,这些书较成书于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牛膝等补肾药组成的方剂治疗七伤所致的虚劳内伤病等。这批汉简中的医方全是复方,反映了当时药物配伍的普遍应用。其中所载药物近百种,包括植物药63种、动物药11种、矿物药16种以及醇酒、牡麴等药物11种;涉及的药物剂型有汤、丸、膏、散、醴、滴、栓等种类;并提及旦饮、暮吞、先餔饭、宿毋食等服药方法。反映了当时临证医学的发展和进步。 1983年底至1984年初,在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中,有《脉书》和《引书》两部医书。其中《脉书》的内容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阴阳十一脉灸经》、《脉法》、《阴阳脉死候》三种帛书相似,并补足了帛书的缺字。《脉书》中有关疾病的记载是按从头到足的顺序排列的,其中不少的病名可以在《五十二病方》中找到。而关于十一脉及其死候的内容,则可以在《灵枢·经脉》篇中找到相应的段落。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古文献之间的关系。 《引书》与马王堆帛画《导引图》之间也具有一定的关系。与《导引图》用图谱的形式描绘导引术中的各种动作所不同的是,《引书》是用文字来详细说明导引术的各个单个动作,以及治疗疾病的导引方法。此外,《引书》还分析了人体得病的原因,指出:“人之所以得病者,必于暑湿风寒雨露,腠理启阖,食饮不和,起居不能与寒暑相应,故得病焉。”


【中医宝典】网站地图

免责申明:本站所有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