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锅”称“急销”
现在人们从药店抓回药后,就用药锅煎药。而在上古时代,是没有药锅的。人们服用草药直接放在口中咬嚼吞咽。这种方法既不科学,又不卫生,口感不好,副作用也大。后来有了陶瓷器皿,人们才逐渐改用草药加水煎煮的方法,熬成汤液后服用。
据《史记》载,汤液的始创者,是三千多年前商汤的宰相伊尹。伊尹原是商汤妻子陪嫁的奴隶,他聪慧灵敏、精明能干,还是位烹饪大师。根据烹调方法,他由此及彼,"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用当时的陶制盛具煎煮草药,第一次创制了汤液。
几千年来,煎药盛具也随着社会陶瓷业发展而发展,出现了体形各异、千姿百态的药锅、药罐、罐壶等煎药用具。
由于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对药具的使用和叫法也不尽相同。北方人习称药锅,南方人习称药罐,而在台湾、粤东和闽南地怄,人们则把药罐习称为"急销"。为什么把它叫成"急销"呢?还有一段传说。
那是在宋仁宗景佑年间,闽南和台湾一带瘟疫流行,疫区人亡田荒,一片悲凉惨景。
这时有位名叫吴本的名医,带领徒弟采药治病,救活了许多人,被海峡两岸同胞尊称为救苦救难的"医灵真人"。当时患病的人太多,所用药具又太杂,质量低劣,规格不一,以致影响药效,有的竟产生毒副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吴本急忙赶往粤东地区,选择厂家,研制模型,统一规格和质量标准,烧制了一批批质量高、价格低的药罐投放市场,供老百姓急用。但当时老百姓闻药色变,忌讳"药罐"二字,临时又没有一个恰当的名字来代替。商人讲利润,急着要推销,眼下此物百姓正急着用,就急中生智,叫它"急销",双方都图个吉利。
就这样,"急销"就作为药罐的代名词,在台湾、闽南、粤东民间叫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