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气、血、津液的中医详解
气、血、津液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人体生理活动是以脏腑为中心的,而脏腑必须获得气、血、津液的滋养,才能发挥其功能。同时,气、血、津液又是脏腑活动的产物。因此,在整个人体生命过程,这些物质不断地被消耗,又不断地得到化生和补充。这中间,气、血、津液布到全身,是通过经络来实现的,而经络本身也需要气、血、津液的营养。由此可见,气、血、津液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密切关系。
此外,“精”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之“精”;狭义之精,即指藏之于肾,与生长发育和生殖有关的精微物质。这已在本章第一节“肾”中论述,此外不再重复。
(一)气的概念
古人认为气是构成世界的最基本物质,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气的运动变化而产生的。这种对自然现象的朴素认识被引起医学领域,就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人体的生命活动。
基于上述认识,中医学里所说的气,概括起来有两个含义:一指体内流动着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精气、营气、卫气等;二是概括脏腑器官组织的生理活动,如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经气)等。但两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物质基础,后者为前者的运动表现。总而言之,可以认为是一种能动的物质,而物质的运动即为气,由此而产生各种功能。
(二)气的功能
气是一种的变化着的物质,气的这种运动变化过程就称为“气化”。由于气化作用,而产生如下四方面的生理效能:
1、推动作用 气的活动能力很强,生机勃勃,人体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一系列生理活动,都是气推动和激发的结果,由此促进机体的生长、发育。所以人体整个新陈代谢过程,就是气的运动变化过程。
2、温养作用 《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煦之”。 说明气是人体热量的来源, 所以人体体温的维持,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能量,都是气的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气有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素问.评热病论》说:“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当机体气的防御作用减弱时,外邪就得以入侵而发病,所以气虚患者易患感冒等。
4、固摄作用,称为“气能摄血”。此外,汗液、尿液、精液的正常排泄而不致过多,也是气的固摄作用的体现。
气的固摄作用与推动作用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对于维持机体正常的血液循行和水液代谢平衡有重要意义。
当气的生理功能失常时,又常引起气虚、气滞等病理变化。气虚主要表现为全身虚弱为元气不足等。气滞则是气的流通发生障碍的病理现象,有时也称为“气郁”。由于局部或全身的气机郁滞不见两胁胀痛、胸闷不舒;脾胃气滞,可见脘腹胀满、嗳气、呃逆、纳差等。
(三)气的生成和分布
气的生成,总的来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即肾中之精气、(主要为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由脾胃化生的后天之精气),以及经肺所吸入的自然界的清腑功能是否正常,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气在人体分布丰富,以及脾、肺、肾等脏腑功能是否正常,有着密切关系。由于气在人体分布的部位和作用、来源的不同,而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归结起来主要有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 元气又称“原气”、真气。它来源于先天,是先天精气所化,所以叫做“元气”。但它需要后天摄入的营养不断补充和培植,才能保持充足而不断发挥作用。元气根于肾,由肾分布到全身各处,能激发和推动脏腑的功能活动,所以元气是人体生化的原动力,在人身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元气充沛,则周身组织器官功能活跃,机体强健而少病。
2、宗气 宗气又称“大气”,是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和脾胃消化吸收来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聚于胸中。宗气积聚之处称为“膻中”,为气之海。它的主要作用:一是维持肺的功能活动,推动呼吸:二是贯注于心脉之中,协助心气推动血液的运行。故凡语言、声音、呼吸的强弱,以及气血的运行,均与宗气的盛衰有关。
3、营气 营气主要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较有营养的部分。营气行于脉中,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循脉上下,营运周身,发挥其营养作用,所以称为“营气”。正由于营气是血液的组成成份,两者不可截然分割,因而习惯上往往营血并称。又营气与卫气相对而言,属于阴,故又称为“营阴”。
4、卫气 卫气也主要由水谷精微所化生,是水谷之气中比较雄厚强捍的部分,其性“剽疾滑利”,活力甚强,运动迅速。因而不受脉管约束,运行于脉外,外而皮肤肌肉,内而胸腹脏腑,遍及全身。卫气有温养皮肤、肌肉、脏腑,调节汗孔开合的作用,发挥了保卫肌表、抵御外邪的防卫机能,所以叫做“卫气”。又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卫阳”。
此外,还有脏腑之气、经络之气(经气)等不同名称的气,它们是元气、宗气、营气、卫气共同分布、作用于该处,分别代表了各自不同的生理活动。
气散布于全身,流行于各处,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的运动,称作“气机”。其运动形式,虽是多种多养的,但可归纳为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气的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一旦气的升降出入停止,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终止。
二、血
(一)血的生成和功能
血即血液,是运行于脉中的红色液体,主要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具体来说,饮食物经过脾胃的消化吸化,化生营气和津液等营养成分,上输心肺,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转化为血,再注之于脉,运行到全身。正如《灵枢.营卫生会》所说:“中焦......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之于脉,乃化而为血。”《灵枢.邪客》说:“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此外,肾精的转化为血,也是血的一个重要来源,所以有“精血同源”的说法。
经络是人体各部分之间联系的通路。它由经脉、络脉两部分组成。经脉之中有正经和奇经,正经即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与相应的脏腑有络属关系 ,其循行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腹。经气注于其间,气血通行其中,循环不息,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奇经即任、督、冲、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八脉,错综交叉于十二经脉间,起到调节十二经脉气血的作用。经络在生理状态下,有运行气血,联系周身,转导感应,协调生理活动的作用;在病理情况下,病邪也可循经出入,而反映各种病变。根据经络的循行部位和脏腑的联系,可以察知疾病的病变所在,进而指导治疗。
气、血、津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中,气是一种能动变化的精微物质,具有多种形式和生理功能。主要有元气、宗气、营气和卫气,而最基本的是元气。在气化运动中,气表现为推动、温养、防御、固摄四方面的基本功能。血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并可从肾精转化而来,循行于周身而起到营养全身的作用。津液是人体内的正常水液,布散于全身,滋润组织器官,它还是血液的组织成份。 气、血、津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总之,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配合六腑,通过经络的网络联结,联系形体组织(皮、肉、筋、骨、脉)、五官九窍(目、舌、口、鼻、耳、前后阴),以气、血、津液等为其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构成一个即各有其生理活动特性,又相互联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的生命活动整体。